有些文字,或轻如飘雪,或重如陨铁,美得令人心醉。然则这些文字只能品味,不能评论。一旦评论,便破坏了她的完美。
少年时曾很喜欢一本书——《明清性灵小品》,成年后再读则感略有不足,也许是成年以后,读者的灵性与编者的灵性不一样了吧。
曾有朋友问,灵性是什么?啊,灵性是什么?灵性若能定义,若能清晰地说出来,恐怕就不是灵性了。便如这些文字。
无从解说,品味就好!
……不过我迅速接受了“上帝”的概念。我喜欢想象有个高于我们的存在,想象它不停地转动,就像一片液态的星辰。
很快我便不满足于小孩念的祈祷文,请求母亲让我自己创作了。令我欣慰的是能不必再重复那句“如果我在醒来之前死去,请主带我的灵魂同行”,而是说上一些心里话。获得了这样的解放,我会躺在我煤炉边的床上,兴致勃勃地对上帝悄声说上很多话。我睡得不多,我那无穷无尽的誓言、憧憬和计划,想必也把他烦坏了。
我们总爱笑话小时候的自己,笑我是一个努力学好的坏丫头,而他是一个努力学坏的好小子。多年以后,这些角色会颠倒,然后再颠倒,直到我们开始接受自己的双重性,我们就这样接纳了大相径庭的信条,接纳了自身的光明与阴暗。
刚满十一岁的时候,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带着狗儿到偏远的树林里散步。红土地上遍布着天南星、朽木和臭菘。我会找块好地方享受孤独,把脑袋靠在一截由满是蝌蚪的小溪冲下来的原木上休息。
人类创造了艺术,做一名艺术家就是要去探索别人所不能。
光芒透过他那双孩子的手,照在他的填色本上。填色让他兴奋,不为那涂满空间的快感,而为选择那些别人不会去选的颜色。他于群山的葱绿间看到红色,紫色的雪,绿色的皮肤,银色的太阳。
他和教堂之间的关系并非出于宗教或虔诚,而是基于美学。正邪较量的战栗感吸引着他,大概因为那是他内心冲突的写照,也揭示了一条或许他仍需穿越的边线。
我无以夸大那份突如其来的平静,巨大的使命感遮蔽了我的恐惧。…… 我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我会尽我的义务,保持坚强和健康。
因为这里没有人能见他之所见,也没有人能理解。这种感觉他已经习惯,这种感觉将伴随他一生,但在过去他曾努力地弥补,就好像这是他的过错一样。他用一种可爱的性格来补偿,从他的父亲、他的老师和他的同辈人那里寻求认同。
没有人期待我的到来,一切又都在期待我。
我们把最好的菜叶摞在面包上,开心地吃了起来。
“好一顿监狱早餐啊。”我说。
“是啊,不过咱们可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