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脸书遇到的最大公关危机
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英国数据分析公司,上月被揭发,在未经授权下,搜集了知名社交平台脸书(Facebook)8700万名用户的个人资料,疑似用来协助美国总统川普的竞选团队,在2016年大选期间,进行针对性政治广告的投放。
上周,脸书总裁扎克伯格就此事件到美国参议院参与听证会,接受44位议员连番质询。
扎克伯格对公众慎重道歉,承认脸书没有做足够的工作来防止用户资料被不当使用,以致出现了诸如仇恨言论、假新闻、外国干预选举或第三方平台滥用用户个人资料等问题。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便捷更高效更丰富。然而,我们大众还没有意识到、或准备好,甚至有足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来应对科技随之而来的负面问题,一如这一次的私隐泄露事件。
如果不是因为选举政治,或许这个每天都在发生的私隐泄露问题不会拿到台面上来,不会公开被公众了解,从而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
大洋彼岸的小扎在听证会上诚挚地道歉:
“我们未能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责任,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是我的错,我很抱歉。我创立了Facebook,并负责它的运营,我对当前发生的一切负有责任。”
大洋这边,上个月,同是互联网大咖的百度创办人李彦宏,却在出席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语出惊人。他公开宣称中国人愿意用私隐交换方便及效率,更直指百度“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商业运营的天性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但对用户利益如此视若无睹,吃相这么难看,让我这个向来偏好百度的用户心中生寒。
是我们不介意私隐吗?的确,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了解泄露私隐可能会带来的危险。还有一部分人,是别无选择,不得不退让。大数据时代,科技巨擘们手持科技利器。我们布衣百姓面对他们,就像手无寸铁的人面对坦克一般得弱势。
为何如今垃圾讯息、诈骗电话越来越多?不仅屡禁不止,还每每卷走受害人巨额积蓄,很多是由于骗徒手持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让受害人深信不疑。
根据香港东网提供的数据,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因垃圾讯息、诈骗讯息、个人私隐被泄漏等情况,所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如何找到生活便利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点,是我们接下来急需思考的问题。美国已跑在了前面,中国需要急起直追。
2.未来权力过大的智能科技公司
互联网的伟大毋庸置疑。中国也凭借移动互联网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了连美国都忌惮的科技大国。
互联网创富神话的背后,是企业商业伦理和价值观的丧失。
用户、流量成为评价一个互联网企业估值的首要标志。不管公司赚不赚钱,怎样赚钱,只要有用户、有流量,估值几亿、几十亿、几百亿都不是难事。为了获取流量,各类低俗、暴力、涉黄的视频或新闻在平台泛滥。
与此相比,用户的个人信息算什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需付费的用户本身就是产品。就如零团费旅行团带客户去购物一样,变得天经地义。
所以,在针对脸书的听证会上,有议员讽刺道:“是否只有我付你钱,才能不泄露我的信息?”而小扎提出将来会推出付费会员产品,这款产品或许能更好地保护用户信息。
个人隐私泄露仅仅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其中一个副作用。与之相比,更可怕的是,智能科技根据你已有的网络行为,对你进行针对性的推送。
人类根据自身接收到的信息来理解这个世界,做出决策,也根据反馈来的信息评估自己的行为。当你接收到的信息,是被筛选过的,是被指定了只给你一个人的,你以为你看到了全世界,实际上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下,你还能成为当初想成为的那个人吗?还是成为了智能科技让你成为的那个人?
这些智能科技平台的拥有者,如果有计划地给用户片面信息,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操控选举等重要事态的走向,将因此拥有影响整个社会的巨大权力。这种权力一旦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对互联网或智能科技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如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无论我们多么怀疑、多么抗拒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对个人生活的渗透和颠覆,智能科技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迭代成长。
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个人太过渺小,只能顺势而为,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
一味期望于大企业自己主动坚守商业伦理,从脸书和百度近期这两件事上,就可以预见并不可行。
3. 个人隐私保护从我做起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去把握主动权,主动增强防范意识,谨慎对待个人信息,不要把自己或亲友的信息上载到公开平台。
(1)哪些是个人隐私?
每个人对个人隐私的认定不同。有人觉得性别、年龄是隐私,有人觉得婚姻状况是隐私,有些人却对此毫不在意。中国人习惯在群体中生活,个人边界没有欧美人分得清楚。
但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尤其是防范财务风险以及因此带来的人身风险,那么几样信息是一定要保护好的:真实姓名、证件号码、家庭住址、银行账号、手机、常用邮箱。
(2)互联网保护隐私的小建议
可以把账户分成三大类:工作、金融和其他。三大类彼此信息隔开,就不容易被顺藤摸瓜。彼此之间不要取一样的名字、用一样的密码。比如淘宝、支付宝、其他P2P平台都有金融属性,与钱有关,你设置一类。微博、知乎、喜马拉雅等平台属于其他,可以用另一系列注册。
在注册时能写假名的,不要用真名;能写姓的,不要写全名;能写办公电话的,不要写手机;注册多一个邮箱,专门用来注册登记,而与日常使用的邮箱分开,注册邮箱也不要用真名。
不要随便一个APP,让你绑定手机号就绑定。等到实在觉得不可或缺时,再思考是否绑定也不迟。
(3)个人金融信息互通的影响
讲到金融账户的个人信息,忍不住要介绍一下几个月后就要进行第一次金融账户信息交换的CRS税收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借助大数据对跨境交易行为进行信息采集,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施。加之,各国政府因经济疲软,迫切希望增加税收。
2010年,美国率先颁布了FATCA法案,要求美国以外的金融机构都需要向美国政府提供美国公民在其开立账户的信息。
受此启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4年7月发布了AEOI标准,希望世界各国通过签署公约,执行信息交换方式等,完成全球税收透明化的承诺 。在G20的大力推动下,目前已有101个国家(地区)承诺实施AEOI标准,中国也承诺加入此计划。而CRS就是AEOI标准的一个构成部分。
所谓CRS(全称 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即“ 共同申报准则”。
中国将于2018年9月进行第一次信息交换。
今后,高净值个人在CRS加入国拥有的任何金融财产,如存款、证券、投资性保险产品、投资基金、信托等,都有可能被视为当地的非居民金融账户而与中国税务局进行信息交换。
同样,非居民个人和企业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的、符合一定条件的账户信息将被报送和交换给税收居民国税务当局。
因为,以往依靠海外资产配置隐匿财产,进而逃避税收的做法就不再有效,需要重新咨询税务专家,规划新的节税策略。
相信随着科技的越来越进步,未来这种多国间各种个人信息互通将越来越普遍,世界真正变成了地球村。而在这个大潮流下,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则需要大家一起积极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