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①道:通“导”,引导之意。此处译为治理。千乘(shèng)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时期,打仗用兵车,故车辆数目的多少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代指大国。
②敬事:“敬”是指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即今人所说的敬业。
③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
④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里是说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即不要误了耕作与收获。
【翻译】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我的思考是这一小节讲的是管理的态度和做法。从大管理,管理大国家。再由大及小,到如何管理民众,平头老百姓!自上而下,以人为本,更是以爱之名!
这里我想到了“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下一句是:“则为之计深远”,这是出自于 先秦 刘向 所著的《触龙说赵太后》。父母爱孩子都想长远,何况是管理一个国家呢,更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是吧!你能够感受到身为人母的爱,是不是自然而然会听从父母的话,会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呢?我想孔子老人家是深得此道的道中人!
言传身教,孔子的管理更注重,身心合一的统一方法!我有我做事情的态度,我有我做事情的方法。我教授的是与日常生活琐事有联系的。我的尊重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从做事情上去更多的理解!我不是说大话而已,你在我身边,你可以感受到的,相比较言传更深入人心的打动人的内心!
对待工作我敬业,下属认真做了会不会被看到。下属做不好或者没有做,会不会心里会有感触。
以人为本,我的以为是人是个体,人是群体!想到个体的思维,没有一个标杆,做事情会不会有劲头呢?我想,不会!孔子的态度就是我是标杆,大家都在看我。我是正的,你歪不到哪里去。我努力做到了,能不能够有发言权呢?我再说话会不会有力度呢!
而信,而且讲究信用!在端正态度下的让人相信,取信于下属。我是通过做事情做出来的,不是高高在上,只会说大话。做事情是脚踏实地的落地,当然就踏踏实实的让人信服,值得他人尊重,是不是呢?
这是一份赢得还是赢了的态度。我用心去赢得你的尊重,这是大格局!我对你也是有相信的!我相信你们做事情的态度,做事情的付出,所以我也认真对待!你们认真态度在我开来正常不过的,我对你有更大的相信,我的态度表明了,你在我身边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基于这样的基调上,下属会不会努力去做呢?
无论是敬事还是守信,都是一种端正态度。我对处理事情认真对待,我也是对下属的负责任,是与不是呢?
对待人民的管理,是对待人人的问题!
人人的基调要保证起码要有人人啊,对吧?那么资源起码要长期吧!不能让老百姓今天有饭吃,明天吃不饱,要有长远发展的态度。所有开源节流,节是重点。就像是现在的生活,就怕你没钱,有钱,分分钟就能够花掉,是也不是呢?
我认为这里的节流用是底线态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兵马都失去了功效!这不是大局为重,是什么呢?对吧!这不是大爱,是什么呢?
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这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尊重你的底层需求,一方面是国家有粮,另一方面老百姓手里也要有粮。俗话说,谁有都不如自个儿有,我理解你,我尊重你!这是不是大爱呢?老百姓是要拥戴呢,还是拥戴呢?我想这是我们老祖宗的以人为本!
马斯诺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我认为在这一小节也体现了。
马斯洛原理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所首创的一种理论。他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马斯洛原理。马斯洛原理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这一小节,到这里才理清楚头绪。整个小节,看似由上到下,也是由高到低,还是由内而外,由个人到众人的视角来对待管理,来看待管理!
今天我讲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一点儿收获呢?我学习到这里,自己的感受到论语已经由一本薄薄的小书变为厚字典了,值得我深思,细想!
不知道你怎么看呢?话说,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