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诋毁,是因为你活得不够高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上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真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真。好人通常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博学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
人就是这么复杂,可谓知人知面不知心。
经历的人情世故多了,就会更清晰看透人际关系的真相。
网上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你弱的时候,坏人最多;你强的时候,敌人最少。”
其实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人和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能量的共振。
比你层次高的人,常会在你困难之时向你伸出援手。与你同一层次的人,最懂你,会与你并肩站立,彼此滋养。而那些层次越低的人,越是见不得你好,到处诋毁你,巴不得你跌入泥潭里。
认知层次不同,站的高度不同,格局也就大不同。
庄子和惠子是朋友,惠子在梁国当上了宰相,庄子就前去拜访他。
有人就跑到惠子面前挑拨:“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的相位啊。”惠子听后非常害怕,便让人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
没想到庄子自己跑来见他来了,庄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一见面就直言道:我知道,南方有一种名收鹓鶵的鸟,它从南海起飞,要飞往北海,途中只会栖息在梧桐树上,只吃竹子结的果子,喝水只喝甜美的泉水。没想到,有一只鹞鹰捡到了一只腐臭的老鼠,看见从它面前飞过的鹓鶵,却发出'吓’的怒斥声,生怕鹓鶵抢了它的老鼠。难道现在你也想威吓我吗?”
人和人只有能量相当,才能真正理解彼此的坚持。
庄子与惠子早不在一个能量层级,惠子想当然的认为庄子贪图他的相位,要想尽办法抓捕庄子,殊不知庄子的思想早已升维,他更在意过惬意自在的人生。
只有同一层次的人,才不需要刻意讨好,因为相似的灵魂会相互照亮,成为彼此的太阳。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意思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不知道还自以为是,是糟糕的。
人性最大的弱点,是“见不得别人好”。
低层次的人因为自身匮乏,就会时常将诋毁作为武器,他们通过抵毁他人,来获得认同感 ,实际上 他们攻击的从来不是你,而是自己无法抵达的高度 。
作家刘同曾经分享过他的经历:
他刚入职时,不显山不露水,同事们都嘲笑他,只不过是一个书呆子。
等他升职后,还是那些同事,却开始向他请教起问题来了。
后来,刘同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他们不是讨厌刘同,而是恐惧那个正在成长的刘同。”
低层次的诋毁,本质上是认知的“降维打击”,你越接近真理,看不懂的人就越会大喊你“骗子”。
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和烂人烂事撕扯,撕扯得太久,最终就会深陷泥潭,浑身沾满了泥污。
遇到消耗你能量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多远离多远。
多和层次高的人学习,多和能量强的人交往。
歌德曾说:“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愚者争论,你将永无宁日。”
高层次的人,通常是拥有大格局的人,他们从不吝啬替他人撑伞,帮他人搭桥,助他人过河。
林徽因曾说:“只有心灵相通的人,才有共鸣看人世间的潮起潮落。只有灵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内心深藏的美丽。”
人生这趟单程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与你同行的人。
如果你能遇到给你养分,拉你前行的人,是上天给你的运气,如果你能遇到和自己同频,灵魂相近的人,则是你此生最大的福气。
祝福我们 :在更高处遇见同频者,于更深处理解这个世界。
📌 关注我,一起读经典,悟人生,修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