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忙忙碌碌的工作,忘记了阅读的味道,最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阅读期限,每2周看完一本书,但是我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规则立下来后看的第一本书是《摆渡人》。选择这本书一是出于好奇,二是抵不过朋友三番五次地安利。
刚翻开书本,就被作者对场景的描写而吸引,每次看书都有两个不太好的习惯,一来喜欢猜故事,二是喜欢将作者写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的组成属于自己的场景。整本书对环境描写比较多,让我读的意犹未尽。
《摆渡人》故事结构特别简单,迪伦有个喜欢唠叨她的妈妈,她不喜欢身边那些不太成熟的男生,终于有一天她拨通了父亲的号码,为了能够跟父亲见面,15岁的迪伦必须独自一人坐火车。
渴望改变的迪伦,远方的父亲是她人生渺茫的希望。在学校还没有放学,迪伦就迫不及待是我早早地前往火车站等待着列车的到来。在火车上,迪伦想象着父亲的样子,以及生活场景。然而就在火车抵达一个山洞时出现了意外,她的世界从此变成了一片黑暗和沉寂,对于求生的渴望,她的灵魂脱离了支离破碎身体,飘向了漫无边际的荒原。
为了能够带着每一个离去的人抵达天堂,上帝给这些漂泊在外的灵魂安排了贴身侍卫,保护灵魂们在前往天堂的路上不被魔鬼所伤害。
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每个灵魂内心真实的景象。你若哭泣,天空就会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若开心,荒原就艳阳高照,湖水静谧。你给了荒原什么,荒原就会回报你什么。然而为了能够更早的抵达天堂,灵魂们都忘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迪伦因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她的荒原是一座座山。崔斯坦作为他灵魂的守护者,陪着她一同走过荒原。
这本书最美、最温暖的地方就是迪伦与崔斯坦在荒原上度过的那一段。两个陌生的灵魂在荒原中相识相知到相爱。
一开始,并不相识的两个灵魂因为命运的安排捆绑在一起。崔斯坦对于迪伦来说,他看过去尽管有点冷漠,但是却有迪伦一直渴望想要的安全感。所以,迪伦在遇到崔斯坦后,没有任何的怀疑跟着他踏上了通往天堂的路。
两个灵魂一同通往天堂,但是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有很多魔鬼在阻扰着他们。他们为了能够躲过这些魔鬼,彼此相互依靠,也像一对小情侣一样聊天,心动,争吵,拥抱……这一切在危险的荒原之中显得那样弥足珍贵,仿若时光静止,所有的情愫都凝固在美好的瞬间。
然而,“十里送君,终有一别”。刚刚萌发的爱情,却因为抵达了天堂必须分离。崔斯坦在荒原上日复一日的过着循环的日子,站在天堂的大门口,他没有勇气跟随迪伦进入。但是,进入天堂的迪伦因为没有爱情的存在,天堂也不是天堂。
你之所以相信一个人说的话,是因为她说了你想听的话。
为了能够重新回到荒原,迪伦找到了一位年长者向她了解关于如何重新回到荒原的问题。然而这位年长者对于很多也只是听说。在迪伦心中,其实无论她说什么,她都会想尽一起办法重新回到荒原。为了回到崔斯坦身边,迪伦愿意冒着永远沉沦的危险。
重新回到荒原后,迪伦与崔斯坦再次相遇,为了让爱情能够长久,渴望改变的迪伦带着崔斯坦重新回到自己死亡的地方。
崔斯坦呢?表面上看,他依然是那个温和、单纯、忠诚、尽职的灵魂摆渡人,可他的心却早已追随迪伦而去。爱情的滋生是他始料未及的意外,令他充满矛盾与自责。尽管这份感情让他心动不已,但他没有勇气走出荒野,更不敢越界踏入天堂一步,他只能将对爱的渴望强压心底,把所有与她有关的美好往事都封存于记忆之中,继续自己漫长的余生。
但,他忽略了爱情的力量。他不知道自己爱上的女孩是多么勇敢又多么倔强,不知道在爱的陪伴下,即使是黑暗无边的荒原,也可以焕发蓬勃的生机。
崔斯坦说,“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或许这个荒原的世界并不真的存在,而只是存在迪伦的想象构造中。因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渴望改变的迪伦在事故发生后,思想构造出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她渴望改变,但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所以她只有拼命赶路,然而路上遇到的魔鬼、黑暗就像是现实生活中阻碍她前进的困难一样。只想着改变自己生活的迪伦并不知道自己想要怎应的生活,她渴望有个懂她的人能够引导她,崔斯坦就是她希望能够认识并陪伴的人,所以在荒原的世界里,迪伦跟着崔斯坦盲目地走,而安全屋的存在,是迪伦内心深处的自我保护区,虽然小但却足够阻挡一切的危险。
在荒原行走中,魔鬼一次次的追赶以及荒原沿途的风景,让迪伦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她在内心深处问自己“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爱时,哪一个才是最终选择?”。迪伦站在天堂中思考这个问题,然而在荒原中经历过这一切后,迪伦认为“爱”才是她最终的选择。如果没有爱,即使在天堂也会生的乏味,就像那位士兵和失去丈夫的老人那样。所以,在最后,即使迪伦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世界,她渴望能遇上与崔斯坦那般的爱情,她选择回到了现实世界中。
“它位于两个世界中间,你必须要穿过它。每个人都要穿过他们自己的荒原。”作者这句话或许更多是在跟我们说,我们需要在荒原的世界里寻找自己。而且只有穿过了荒原的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