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汲取智慧,读《论语》,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更要深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深刻而丰富的教育智慧。
一、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孔子认为,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固,才能融会新旧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自己的发现。“学而时习”我们可以理解为学到知识以后要运用于实践,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会有好的效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三省中的“传不习乎?”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生动注解。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把学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适时地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对于在此期间出现的问题还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才是真正的内化成长过程,这样的过程才会拥有自己的收获。新时期教育呼唤有学习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学生,德为第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要求弟子也就是他的学生们首先要注重的是德行的修养:对父母要孝敬,对兄长要尊敬,对师长要顺从,言行要谨慎而符合礼仪,要有一颗善良而包容的心,以感恩的心去爱你身边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对于学习书本知识,则是摆在了第二位。
可是,当今的现实却一直是智育领先,分数与成绩被看得尤为重要。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实在让人心痛又无奈,很多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当然更别提有感恩之心,关爱他人了。若是有才无德之人盛行,岂不是我们教育之悲哀!
三、和顺有度,顺势而为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就像我们常说的教育者要有爱心,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爱理解为温柔呵护,耐心关注,宽容大度,对于某些特殊的孩子,当这些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时,我们更需要理性和智慧,甚至是严格和惩戒,所以说,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要把握好分寸,必要时还需有制度约束,不能一味追求和顺和关爱,行不通时我们要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顺势而为,或许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走进国学经典,细细品味内涵,圣贤之光引领,不断丰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