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总归让人欣慰的是:我们从起点到现在,的确走了一段路,尽管有些脚印早已模糊得被我们遗忘了。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阴
01
甚至忘了是在哪里看到“踏踏实实长大”这个说法的,这个说法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那样的平淡,丝毫也不新奇,但我还是被这个说法给震撼到了。
我们生活的周围其实有很多声音,包括我们自己也在挣扎着去发声,以向我们自己,我们身边人昭示我们的存在。
20岁上下的我们,最爱谈的是爱情、梦想、成长……我们都爱北岛写到的这样一个句子:那时候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按北岛这个说法,或许真的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天所有的梦都会破碎吗?“如今”又是什么时候呢?我突然会想,当一个人熬过了所谓的世俗定义里的青春年纪还爱谈成长吗?在我的印象中,身边的大多数中年人,他们忧心忡忡地奔向日常生活里的琐碎,没有了热情,没有了憧憬,在柴米油盐里过活着。
02
在这个众说纷纭的世界里,每天都有不同的关于成功的定义。在这些不同的声音里,我们期盼着的也只是成长。我突然觉得成长这个词太过于虚无、空泛,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到底如何才能坦坦荡荡地告诉自己:我觉得我成长了。
我曾经也无数次地谈起过“成长”这样一个词,我之前以为患得患失少了便是一种成长,我以为变得勇敢也是一种成长,我以为离目标更近也是一种成长,当然,我不否认我曾定义的这种种成长,但直到现在,我才突然觉得,最难的是自己能有一种踏踏实实地长大的感觉。
踏踏实实长大的感觉,这样一个句子我在心里反反复复轻念了好多遍呢!踏踏实实地长大,就是能真切感知到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每一脚踩下去都留下了不同的印迹,它们有的深,有的浅,在时间的冲刷下,有的印迹甚至已经消失了,当我们回过头望时,从开始到现在,有些脚印的消失、模糊也会让我们怀疑自己在那一步没有走好,但总归让人欣慰的是:我们从起点到现在,的确走了一段路,尽管有些脚印早已模糊得被我们遗忘了。我们以此来安慰着自己的患得患失,我们以此来鼓励着自己仍能好好走上一段路去到达明天。
03
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认,我们都不同程度地把那些患得患失、焦虑迷茫、不安放大过。我想起最近我看到刘瑜写的一篇文章:《十年过去,我选择做一个主动掉队者》。她在文章里说道: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写《子弹》那样的书了?你还写不写啊?我很希望看到你再写啊。这样问的人,大多是大学生、刚毕业的大学生、留学生、留学刚回国的小白领,尤其是女性——总之,那些人生中各种不确定性扑面而来的年轻人。”而对此,刘瑜的回答是:不会再写了。至少不会再用这种文体写了。为什么?不好意思。
刘瑜说她已经41岁。一个41岁的人如果依然沉湎于捕捉、端详自己的每一点稍纵即逝的情绪,并为之大惊小怪,总觉得不妥,就像一个成年人如果仍然沉湎于收集小石头,也显得诡异。儿童可以指着身上的任何一点小磕小碰跑到大人跟前大喊:我受伤了!你看!而大人面对自己的磕磕碰碰,多半一声不吭把它扛过去。
对于刘瑜来说,《送你一颗子弹》就是把那些不安、恐慌等稍纵即逝的情绪放大的日子。于我自己而言,我当下正在经历着把琐碎烦杂心绪放大的这么一段时间。我想了好久好久,这么做对不对?我也想了很久很久,这是不是一种矫情的自我感动?
04
很多人说成熟就是不轻易地把寂寞交给别人。我也在苏更生专栏更新的文章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诺顿先生,最近有个作家说,成熟就是人不再对自己的情绪一惊一乍,而是投身到现实的生活里,去解决问题,迅速地。我觉得这作家在骗人,他否认的是情绪也属于现实生活,而是内心的某种不实际的起伏。我觉得这是对心理学的诬蔑,所有的心理医生都会站起来抗议。人活着,情绪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些情绪的意义,并且妥善地安抚和处置它们。
从前,我一看到有关批判无病呻吟、矫情的内容,我就不禁会脸红,甚至对自己写下的某些文字感到羞耻。然后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不要再自我感动了。但到现在,我开始怀疑人们所说的成熟的模样、鸡汤的信条真的就是成长吗?
诚然,我们不能每天都浸泡在低落、彷徨不安里,但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办法去逃避它,也没有办法完全消除这些情绪。重要的是,给自己那么一点时间,来关注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点时间,来靠近最真实的自己。
05
我所说的踏踏实实地成长的感觉也不是说这个过程里没有患得患失、不安、失落,而是尽管有这些充斥着,但我们生活的主调仍然是踏实就好。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前去,踏实地过好当下的生活,真正获得踏踏实实地长大的感觉。
原来,我期望的也不是野蛮生长,也不是一夜长大,我们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我只是想有踏踏实实长大的感觉啊!
愿你我的生活都有踏踏实实的感觉,而这种踏实的感觉也只能来自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