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又一次将孩子在游戏上消费巨额金钱的问题展示给社会,国内各大知名游戏相继“躺枪”,上至“万元零花钱”,下至“花光学费钱”,各种条件的家庭都面对着这个严峻问题。到底是游戏运营出现了孩子们可以钻的漏洞,还是商家们另有所图,是国家管理规范没有到位,还是家长教育过于放松?
游戏,在许多家长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许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打牌”,也是很长时间里“赌博”的代名词之一。但是游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本身是来自于制作者的心血,同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媒介,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教师”,像国外的著名游戏《战地》系列,制作者对战场真实性的适当还原和厌恶战争的主旋律,都可以帮助玩家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念。可见,游戏不应被单方面认为是“洪水猛兽”,而应看作一把双刃剑,要去适当地引导、教育,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成为利用游戏实现个人发展的人,而不是成了被游戏吸血、操纵的人。
方法总是比问题多,只要有心,何惧控制不住“双刃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游戏毫无疑问是世界中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电子竞技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热门话题之一,游戏相关技术也运用在了教育等行业,例如《刺客信条》系列游戏,将人类文明的各个著名景点化作游戏场景,制作者精心还原历史原貌作为游戏背景,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历史课外书”。我们国家的许多故事,许多景点,又何尝不能被改造成游戏,展示给孩子们看?归根结底,不仅仅是家长们没有正确的认识游戏,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一次正确认识游戏的巨大考验。
既然是一把双刃剑,就应当尽可能发挥其教育、发展的一面,避免其上瘾、暴力等不好的另一面。任何产业都需要“看不见的手”来管控,特别是游戏这样的“摇摆产业”。首先,国外许许多多的游戏公司一直秉承着售卖游戏本体为主的模式经营,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强制游戏“一次性消费”?其次,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监督并控制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和游戏行为,及时阻止孩子们不良的游戏行为。
如果说孩子们尚且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生活的人群,没有足够的办法控制自己、提防网络中的各种问题,大人们就应该承担起引导的责任。当熊孩子不止一两个,过度消费事件不止一两次,就说明这不是一个家庭问题。人从学校、家庭和媒体社会化,孩子也在这些地方学会社会生活,如果孩子们在游戏上过度消费,大人们更应该承担起责任,反思自己,而非一味地责怪孩子。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将大人的智慧用在孩子的世界中,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对世界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