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诊治中,经常出现一类特殊的女性患者,她们前来问诊的最大问题,既不是女性独有的妇科问题,也不是一些常见的失眠焦虑问题,而是来解决那些独特的脸部皮肤病——痤疮,也被称为粉刺或青春痘。今天,为了照顾这些爱美的读者们,我就单独来讲一讲,中医是如何治疗粉刺痤疮的。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一则
汪女士(27岁)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日复一日的面部痤疮问题已经困扰了她将近一年之久。终于,2021年6月初,汪女士经朋友介绍找到我。
知子:请问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汪女士:我想治治我这脸上的痘。
知子:脸上的痘有多久了?
汪女士:这一下至少有十个月了。以前痘还是红色的,现在脸上的痘,颜色又紫又暗。
知子:主要是以下颌和两侧外侧为主是吧?
汪女士:是的。
知子:是不是容易疲劳?
汪女士:是的。
知子:大小便怎么样?
汪女士:大小便正常。
知子:有没有口干口苦?
汪女士:没有。
知子:月经周期怎么样?
汪女士:月经比较短,一般是22天左右。
知子:量怎么样?有血块吗?
汪女士:量正常,没有血块。
我给汪女士号脉,脉大。看了看汪女士舌象,舌质嫩。
本病属中医“粉刺”范畴,辨证为肺经血热,郁滞不行。法以清热解毒。方拟枇杷清肺饮加减。
方剂:枇杷叶、黄连、黄柏、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党参、炙甘草、干姜、茵陈、泽泻、炒白术、防风、皂角刺。
14剂,水煎服。
2周后,汪女士复诊。面部痤疮消失,排便通畅。
病案解读
在我的诊治中,一周至两周消除痤疮和粉刺的病例有很多。部分患者甚至复诊时说,只用了一两天药就把粉刺和痤疮消下去了。那么,中医到底怎么看待粉刺和痤疮呢?爱美的女性朋友们,平时又应该做些什么来防止痘痘复发呢?请往下看。
中医从很早的年代就对粉刺、痤疮这类皮肤病有所认识。但是对这个病形成一个权威、统一的评价还是要到明清时期。当时清朝的医学统一教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肺风粉刺》对此病的病机和治法下了判断: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我国明代著名的外科学家陈实功也在他的著作《外科正宗》中提到: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当然在后面医学的继续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家还对这个病分出了湿热证、痰湿证等其他分型,但是总的来说粉刺还是以肺热证为多见。
这个病机其实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各位爱美的“小仙女”应该都有体会,是不是总是在熬夜、吃火锅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就容易爆发粉刺和痤疮啊。这些都是属于产生内热的一个病因。那为什么这个热就会到面部然后爆发出来呢?首先痤疮长在面部的皮肤上,而全身的皮肤都属于中医“肺”所主。肺又为“华盖”,就如同古时候政府官员出门时候轿子上遮风挡雨的盖子,因此肺经有病就容易表现在人体的上部,比如头啊,面啊之类的。身体内的郁热入了血分,循肺经向上传,到了面部。血热就想自发的透出来,就形成了粉刺这样的病理产物。
根据古人的指导,我们选用枇杷清肺饮作为内科治疗手段。此方主治的就是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产生的粉刺。本方由枇杷、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六味药组成。枇杷叶味苦气平,秉秋收之金气,功专入肺,具有降肺的功效。各位读者肯定也知道,有很多止咳膏,专门使用枇杷来止咳,就是取它入肺降肺的作用。在本方中,使用枇杷为主药,也是用枇杷起到降肺热的功效。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脾肺,起到了清脾肺之热的效果。这味药在古代,人们还用它来缝合疮口、促进伤口愈合。这类对皮肤有较好作用的药物,一般名字里都有个皮字。黄连黄柏,性味苦寒,清热燥湿凉血,治病之本。人参甘草,调和脾胃。简简单单六味药物,就能起到对痤疮、粉刺的治疗作用。
当然还要注意,这个方子里的药物都是凉药,许多女性患者本身体寒,可能对此不耐受,服用药物以后反而出现了腹痛、泄泻、月经血块等问题,此时最好提前在方中加入一些温药,如干姜、炒白术等。也可以加入一些名字中带白的药物,这类药物往往有美白皮肤的作用,如白芷等。当然,平时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减少熬夜,少吃火锅、烧烤等,调养好自己的身体,避免疾病反复。
当然,如果长时间使用此方无效的患者们,也不要一股脑地盯着此方不放。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痘痘是怎么出现的,是不是符合肺经血热这一病机。因为还有如痰湿证、湿热证这些其他的分型。比如一些经常伴有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口干口苦的患者,就要认识到自己可能属于湿热证,这时候要选用茵陈蒿汤进行加减;而一些经常倦怠乏力、容易大便泄泻的患者,就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痰湿证,这时候应该选用四君子汤加减。
另外,适当的根据痘痘出现的部位,加入一些归经的药物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痘痘经常出现在下颌的,很有可能是下焦肝肾或者膀胱的湿热,那么可以使用黄芩、茵陈、车前草等清利湿热。而痘痘在两颧比较多的,可以认为是肺部的病变,或者左肝右肺,再看看身体有没有相应的症状,可以随证加减。
清热解毒兼凉血,肺胃蕴热粉刺医。各位爱美的读者们,你们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