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过尽是平淡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长安的荔枝》是作者马伯庸借用杜牧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入大量史实,半虚半实地写出的一个故事。体量不大,慢条斯理,娓娓道来,读起来引人入胜,挺有意思的。

小说讲述了长安小吏李善德被上司和同僚哄骗,接受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两地相距五千多里,而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对于这个无解之局,左右都是个死,李善德的最佳选择,就是休妻不连累家人,并从这差事中尽量多捞点油水,把房贷还了,给妻女安排好余生。

而李善德却从好友杜甫的劝解故事中,坚定了要拼死一搏,他想知道就算失败,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故事从李善德运送荔枝的奇思妙想和曲折经历铺展开来,背后的太多艰辛和血泪,真应了“上头一句话,下头跑断腿”。李善德历经四个多月的谋划,反复试验,劳民伤财,却只为博得妃子一笑,可悲可叹!李善德人如其名,为善为德,却在毫无退路的压力下失去朋友,违背诺言……可谓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小说也让我们看到了官场的复杂。岭南经略史何履光起初对运送鲜荔枝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后来觉得李善德有可能办成这件事显得他无用,又对李善德起了杀心,要置其于死地,将为官的损人利己,利益熏心的一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书记官赵辛民对上谄媚,对下阴险狡诈,前期处处为难李善德,后期眼看其可能辉煌腾达,而极尽讨好,到最后李善德落魄了又不屑一顾的嘴脸,真是翻脸比翻书都快。而鱼朝恩的爱贪功,寥寥几笔就跃然纸上。杨国忠的权势滔天,为取悦圣心,罔顾底层民众生死,在运送鲜荔枝上,让万千百姓出钱出力,其心可诛。还有大宦官冯元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于细微之处左右风云的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在这样污浊不堪的官场中,李善德能历经千帆,初心未改,做人坦荡,做事认真,待人真诚就显得难能可贵。小说最后,李善德与杨国忠的对答中,当得知运送新鲜荔枝的费用取自于驿站贴补和万千民众赋税加重,李善德即使人微言轻也不顾性命以直犯谏,为万民疾呼“天下钱粮皆有定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振聋发聩犹有在耳。我想,作者借古讽今,新时代也是迫切需要像李善德这样一心为公,真心为民,肯干实事的人民公仆。

当然,作者在浓墨重彩的描写李善德之余,也不忘配角的烘托作用。其中就有林邑奴,作为广州经略府的奴仆,从来就没有人把他当人看,李善德把他真正当做一个人而敬酒的恩情不惜一死告知危险,最终使李善德躲过岭南经略史的追杀。这个被当做牲畜奴役了一辈子的忠仆,令人心生怜悯。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真诚待人,才能换得真心,人还是要多与人为善,才能修得福报。此外,韩洄深谙官道,循循善诱提点李善德的一片好心。杜甫的愤世嫉俗、侠肝义胆。只有这两位挚友,才是李善德为官一生真正为他着想的贵人。

李善德本身不狂妄傲慢的性格也为他赢得了胡商苏谅和荔枝园庄主阿僮的信赖。苏谅浸淫商海,精明世故,觊觎李善德手上可避税的符碟以及报效朝廷得利的机会,主动帮助李善德实施鲜荔枝运送试验,可谓尽心尽力,一度两人知心交心发展为友谊。可商人逐利的本性未变,当得知在报效朝廷上得不到好处时,也不体谅李善德的难处,瞬间就翻脸,并在赵辛民设计陷害他,误以为是李善德过河拆桥,恼恨之余带走运送荔枝的关键所在——双层瓮,导致运送鲜荔枝难上加难。小说结尾,李善德被流放岭南后,托人去信解释事情经过,想赢得苏谅的原谅,却没有交代这个老胡商看到信后,会不会与李善德重修于好,徒留开放式结尾引读者猜想,真希望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中能看到一个美好的结局。

僮女作为少数民族荔枝园的女主人,父母早逝,她一人承担起全族的重担,长期受唐朝管理者的蔑视,李善德的到来,让她看到“城人”友善的一面,一度对其起了爱慕之心,少女的直白热情,看得人会心一笑。在荔枝林被无情滥砍,李善德兑现不了保护她的承诺,她对李善德失望透顶,文字中都能透出心疼。

作者对李善德的结局还是存有善意的。在六月初一这天,他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他发现自己竟然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善良有德人总是做不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在他直谏指责右相杨国忠运送荔枝巨额花费均摊老百姓的徭役中,全家被判长流岭南,却因祸得福,远离了安禄山范阳兵变的祸事。从此,李善德偏居岭南石门山,从一个刀笔吏变成一个荔枝老农,照料阿僮的果园,补种荔枝树赎罪,与家人安稳度日,何尝不是他千帆过尽归于平淡的最好结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