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有关鲁迅先生的种种,回忆起很多与之有关的事情。
机缘巧合,大学的时候正好读了中文系,虽然刚被此专业录取时,身边的人都说学文学不好就业,前景似乎并不明朗,然而我一直坚信,凡事并不会那么绝对,况且,从小我就热衷文学,既然选择了,那就坚持到底吧。现在想想,如果当初自己没有选择文学专业,现在估计也不会写这篇文章了吧。
记得最初对先生的了解仅限于入选中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几篇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阿Q正传》、《祥林嫂》等等,还有最基本的作者简介,例如,“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当时只觉得先生不过是停留在书本里的人,与我没有什么关联。后来上大学接触现当代文学,老师说“鲁郭茅巴老曹”是现代文学八大家,是学习现当代文学最初也是必须了解的八个作家。自己向来是个爱刨根究底的人,为了探究他们为何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我便天天泡在图书馆,将他们的作品搜刮出来一一阅读,我想知道他们的文章有何特色,更想知道所谓的大家是怎样炼成的。当时最爱的是先生的文章,因为先生位列八大家之首,在现当代文学里面占据的篇幅不可用多少来形容,只能用厚重来形容吧。而读先生的文章总能给人当头一棒,深有醍醐灌顶之效。我几乎读完了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先生的所有作品,然后惊奇的发现,原来真正的大家就是将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用朴实无华的文字静静的呈现给人们,还不会让人们觉得矫情。那是我第一次对写作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因为自己年少时写作,最爱追求词藻华丽,文词优美,有时甚至另辟蹊径总想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不想真正的好文竟是如此平静,如此波澜不惊。
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阅历为自己撑腰的话,那么他写的东西总归显得幼稚,或者说空洞吧。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人,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以前我不懂先生的激进,不明白所谓的“看客”,更不了解先生为何那般贬低国人,我甚至觉得先生有些偏激,有些不可理喻,我也曾一度误解先生为何站在高知分子的立场去指责那些被生活压垮的人们,直到现在,直到现在,我终于明白先生的苦心,也了解了先生所有的愤懑不过是恨铁不成钢,不过是太想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不过是将自己置身于亿万分之一罢了。
现今,提到先生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生疏了,出于自我保护,就连大街上出了交通事故,人们也是先举起手机纷纷拍照,而不是立马报警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迄今为止,先生已经逝去82年,我不敢说鲁迅的精神是否还在,但我想先生为国为民所承受的所有指责是时候该收起来了,毕竟,这世界没有几个人是不怕流言的,蜚语四起的时候,我们唯恐避之不及,更别提面对千夫所指了?
先生留给世人的又何止数篇文章,殊不知所有的文字都凝聚着一股不畏流言、不畏指责、一心卫国的力量,更代表着一种宁为当局不为旁观的好事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