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的本质,是感知者本能渴求自身的生存、存在与延续下的意识产物。
因此,安全感与死亡恐惧,就成为彼此对立的矛盾体,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如果撇开其中一者去了解另一者,都是片面的认知,犹如只看到一个硬币有字的一面,却没看到硬币带花纹的另一面的存在,而在枉谈了解了【硬币】这一存在。
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使感知者抗拒着自身伸展意志的死亡,从而有意无意的以种种方式,处理自身在伸展过程中的死亡体验:可以是简单而直接的逃避、否认……,也可以是复杂的过滤、转化……,以此体验安全感。
与感知者而言,想要的是体验伸展意志在客体世界的存活、延续,而不是伸展意志在客体世界的被否认、终结,即死亡体验。
当在伸展的过程中,感知者的伸展意志直接得到了客体世界的容纳、接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死亡体验,也因此,期间形成的【认知】与【记忆】,是伸展手册的基本部分。
从心理学上来说,往往也是自我的稳定性,也即是自我内聚性的根源。也是一个人与客体世界相处时,安全感的根本来源。
而如感知者伸展意志,未能直接得到客体世界的容纳,则让感知者的意志面临死亡、体验死亡,是不安感的由来。这时,如能被客体世界,或感知者自身的过滤、转化,使伸展意志最终得以某种方式幸存、延续,感知者也得以逃离【死亡】,从而体验到【生】的感觉。
然而, 在这一份【生】、【安全】的体验背后。隐藏着的是死亡恐惧,它的诞生基础,是死亡体验。而与之有关的【认知】与【记忆】,则是生存手册组成部分。
当伸展意志最终未能存活时,也即是未能转化死亡的体验,则是彻底的死亡,是绝望深渊。而与之相关的【认知】、【记忆】,即有一个绝望的感知者,也有着一个充斥着敌意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所谓的生存手册,往细一点来说,感知者在向客体世界伸展意志过程中,是在其生理反应过程、初级思维过程、次级思维过程,因面临死亡体验,在死亡恐惧的本能驱使下,三者处理由死亡体验时形成的【认知】与【记忆】。
在感知者与客体世界相处的过程中,一次死亡体验的起因,可能是身体的生理反应过程中,所引起身体层面的不适感:紧绷的肢体、胸闷、痛疼……可能是在脑海中浮现一个死亡体验场景:被拒绝、伤害、侮辱、无视、嘲讽……可能是此刻言语层面的问题:冲突、被否认……
而对死亡的恐惧,在身体过程中压抑、抗拒自身的不适感,在初级思维过程中压抑、否认脑海中的死亡场景,是死亡免疫系统这个运行机制在这两者抗拒死亡唯一的本能方式。
而在次级思维过程中,则在前面的基础上,对死亡体验进行转化、容纳。这个转化的机制,形成了所谓的【自我防御机制】。
感知者的伸展意志在面临死亡体验时,得到的转化越多、越完整,所能体验的生存之地也就越庞大、稳固。反之,在面对死亡侵袭时,则越容易直面恐惧,感受到自身的死亡。
安全感与死亡恐惧,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共生体。
当感知者伸展意志面临死亡体验,可以是被无视、被否认、失望、痛苦……时,也正是安全感这个敏感的神经被挑动之时。两者在现实中反过来其实也是成立的。
犹如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抵御各种各样的病菌病毒的袭击,从而够保证我们的身体的安全;而生存手册,与感知者而言,也有着类似的作用:
一、维护已构建的生存之地的稳定性。
二、在遭遇死亡体验时,或逃避、或否认、或过滤、或转化死亡体验。
而实现这些基本目的方式,也即是上面所说的,在感知者向客体世界伸展自身意志时,其具体的生理反应过程、初级思维过程、次级思维过程,在死亡恐惧的本能下,三者因死亡体验而生的【认知】与【记忆】,在下一次的死亡体验中再次浮现。
每一次的死亡体验,都会让生存手册变的更为庞大、复杂:可以是加厚原有的防御体系,也可以是新增一种防御机制。慢慢地,感知者就在自己面前,竖起了一面不可动摇的叹息之墙,也让一切与感知者伸展意志的初衷越行越远。
上一章:第四日,认知世界
下一章:第六日,活在世间,却属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