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
后来这句话通过小弟徐庶的口,传到中山靖王之后刘备那里,刘备深以为然,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见孔明,名垂千古隆中对”。
这个故事曲折离奇,说来话长,但【隆中对】不愧为千古奇篇,做策划这一行的,需要好好研究。
【隆中对】一出,诸葛亮才从一介布衣直接被聘为刘备集团的军师。
随后诸葛亮出山,刘备集团按照【隆中对】的策略,天下遂一分为三。
军师就是现在的策划
策划就是古代的军师
所以,策划做的好的,真的很牛逼。
我们现在只是搞个活动,当然用不到军师这样的高端技能,但套用到现在的工作上,还是要重新对“策划”做一个梳理。
策划本质上是你一个“idea”的延伸,是你“想法”的变现。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而又艰辛甚至是痛苦的,诸葛亮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凡事亲力亲为,最后积劳成疾,不幸病死于五丈原,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外如是。
关于刘备三顾茅庐,我们不能以“阴谋论”来看待这件事情,在信息流通极度不发达的古代,你不可能说是孔明先生提前给了司马微一笔钱,通过他的嘴做的一句广告词:“得卧龙者,得天下”。
从而吸引刘备之流来主动“三顾茅庐”,从而提高身价。毫无疑问,这给的待遇,当然会比毛遂自荐要来的多。所以这就是第三方“平台”的作用。
这个第三方平台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微。
水镜先生何许人也?他培养了好多能人异士,诸葛亮,庞统等都是其学生。
相当于现在的“新东方”,
“学厨师,新东方,八百个炉灶不锈刚,两百个大师技术强,……”
这是当年的新东方烹饪学校广告词,现在读来还朗朗上口。
如果说新东方烹饪是培养厨师精英的地方,那么水镜先生就是当时培养推荐人才的基地。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名师背书,并不一定就一劳永逸了,历史上多的是纸上谈兵,庸俗不堪之辈,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备深谙此道。
所以考核面试是难免的,三顾之后,终见真人,便直接了断,道汉室倾颓,问计将安出。
于是诸葛先生给出了《隆中对》
刘备顿时惊为天人,遂拜为军师。
那么这个《隆中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策划案?让刘备惊为天人,于是“情好日密”的让关、张二人嫉妒的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