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思前想后最终张开嘴向别人借钱的时候,你希望有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是你的朋友思前想后最终张嘴向你借钱呢,你会借吗?
人一辈子很长,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别人暗恋你的经历,你也暗恋过别人;正如每个人几乎都向别人借过钱,也有朋友向你借过钱一样。
暗恋很痛苦,一旦开口就解脱,无论成还是不成;借钱也蛮痛苦的,张开口也超脱了,无论借到还是没借到。
保持同理心很重要
既然是朋友,能假设相同的处境这一点很重要,把自己想成向你借钱的这个朋友,设身处地去考虑借钱这件事。
第一,这个钱是否必须要借,老话讲借钱方面是“救急不救穷”,如果只是因为生活质量差需要改善而借钱,这种钱是没必要借的,借的钱应该是应急用的。
比如一起出门突然看到了一直想买却买不到的一款手办,刚巧没有钱可付。这是着急的事,也就是有必要借的钱,这个钱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定是能还上的,我敢向别人开口借。
再如日子过的不是很开心,手里钱不是很阔绰,想炒股,需要多一点本钱去拼。这个不是急事,刚好就是一个“救穷”的事,这就不是能借钱的范畴,这个钱我们设身处地的想,真不一定还的上,都借钱去搏了,输赢未知,哪有底子去还钱。
第二,这个钱是不是向自己借最合理,借钱本就是财务无路可走才选择的方式,如果还能有多个渠道,那自然要选择最优渠道。
亲疏有别嘛,你如果是这个朋友,从关系上考虑,是不是第一个应该找到自己来借钱。如果你是他,关系最好的是谁,应不应该向那个人借。
经济实力,无论借钱这个事多么合理,找一个没能力借出钱的人借,是借不到的,这也是很多人乐此不疲哭穷的原因;借的钱如果相对于量级小,那关系不是很亲,也顺手可以帮个忙嘛。
有一颗不用还钱的心很重要
借钱这个事情从古至今就很多的反面教材,不还钱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能大多数人也都经历过借出去的钱回不来的情况。
不还钱这件事分两种性质,一是主动不还,有还钱的能力却不还;另一个是被动不还,没有还钱的能力没办法还。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个力都是你控制不了的,主动不还的你要不回来钱,被动还不了的你要不着钱。所以想借别人钱,要摆正一个心态,把钱送给他的合理预期,不盼着还钱,也就没有了到底借还是不借的心里压力。
如果这样看待朋友借钱这个事,那只要考量剩下两个指标,就可以决定钱要不要借、要借多少——朋友,钱。
朋友
把朋友做个简单分类,一二三级,可以通过认识的时间长度,一起经历过的事情多少,相互之前的生活往来密切度等指标把朋友进行简单归类。
一旦有朋友来借钱,自然把他直接套到对应的那一类朋友级别里,对应的级别给对应的授信额度,直接量化,让自己对待财务的事可以有标准可循。
钱
钱就是授信多少,这个指标大体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定,而不是根据别人的需求定。
比如高中上学时,每天5元钱的生活费,其中要包括晚饭,当时大碗牛肉面是3块5,简单算的话可以说每天有1元5的零花钱。好朋友就授信5元钱,哪怕饿着一顿也要借给他,一般朋友就1块5,不能影响吃饭钱,关系很一般的就控制在5毛,不影响自己买包零食。
比如刚工作时,好朋友额度就是所有存款,因为当时没成家,孤家寡人,一般朋友就是当月工资,不能动存款,关系很一般的就是一顿4人餐的钱,200块。
上面四个衡量朋友借钱要不要借的指标,让我借钱不慌张。不是说指标设计的有多好、多科学,从高中遇到几次不还钱事件后,我的借钱标准就定下来了,所以在这个问题再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相对就比较轻松。
涉及到借钱,如果自己没有衡量这个问题的指标,那借也闹心,不借也闹心,借的多了纠结,借的少了也纠结。
如果现在朋友再来向你借钱,借还是不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