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我是喜欢的,她的文字是那么的自然,真诚。手中这本已经是第五本了,几年间断断续续的读过,虽已记不清具体的情节,但那种自由的生活,率真的形象却深深烙印在心中。
每每读她的文章都会令我陷入深深的抑郁中难以自拔。其实书中呈现的她的生活应是浪漫、美好又快乐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所感受到的却是浓浓的哀愁。
《撒哈拉的故事》应该是上大二时读的,那是我读的第一本三毛的书。其实以前就听说过她的这本书,因为身边很多朋友都喜欢。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别人越是推荐,越是无心去看,反正那时的我是。后来买书更不是因为喜欢。
我还记得第一次翻开书,最先看的不是正文,更不是序言,而是封皮折页上三毛的简介。说实话,买三毛的书纯粹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那时的我非常不喜欢读书,也不能说是不喜欢,只是没有读书的习惯罢了。只是一次偶然间,在新闻上看到关于三毛死讯的报道,才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好奇,而这正是我买书的理由。手摸着崭新的封页,感受手指摩挲过纸张的感觉,纸张上带着一丝凉凉的寒冬的余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选择那样的方式死去呢?
虽然心中有着这样的疑问,不过在翻开正文后,却完全忘记了自己探究真相的冲动,因为那书中描述的自由的生活完完全全吸引了我。她怎么那么勇敢?竟敢独自一人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撒哈拉沙漠真的那么有趣吗?好想去看看。横穿沙漠???这个女人是疯了吧!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扇门,一点一点的将整个沙哈拉呈现到眼前。
“我跟你说,这本书真的好看。”这是我那时最常说的一句话。直到我只要一张嘴,舍友们都转身就走才罢休。
好喜欢三毛啊!和身边的人安利完书后,又开启了疯狂的“追星”模式。查了她一切能查到的信息,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通通要查一遍。
每一次和亲朋好友通电话,必须提起三毛。面对我的滔滔不绝,妈妈说,是三毛流浪记吗?他什么时候写书了?这让我非常无语。再跑去和姐姐谈论,姐姐说她的文章是不错,你可以多看一看。
于是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一个包裹,拿到的时候感觉就一个字“重”。姐姐竟买了一套三毛全集给我,还记得那时的感觉像全身的血液冲到了头顶,脸上一瞬间就火热起来,我想,脸一定是红了。
透过文字,我似乎穿越时空化作一名旁观者,看着她成长、求学、逐梦、结婚……
直到荷西去世之前,她都是幸福且快乐的。
许多人都读过《撒哈拉的故事》,但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呢?那里面的悲伤即使放到大海都化不开。
荷西的离去仿佛抽走了她三毛大部分生的气息。我似乎可以理解她的,因为我有家人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你看着她每日以泪洗面,心疼却无从安慰,若是没人跟在身边,你都不知她会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日子渐久,虽日常看着无异,但总归像是缺少了点儿什么。
情浓,我的家人是,三毛亦是。这么深重的感情我是理解不了的,至少现在理解不了。
三毛曾说过她有三个故乡,生她的地方,长大的地方,第三个是她与荷西的家。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归处,其实这样的感情是令人羡慕的,但也令人害怕。一但爱人离去,只能做一只“不死鸟”。一只翅膀断了,毛脱了,没有另一半可以比翼了的不死鸟。
喜欢的文字带来的感受不一定是喜悦,但却深入骨髓,化进血肉。有时看到文字会想像她一样去旅行,去流浪。但却没有勇气,之前跑去论坛上看书评,发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们都是通过文字窥探生活的“偷窥者”。
一面羡慕着,一面苟且的活着。我们被生活所束缚,年龄越长,身上的缚带缠得越厚,直到身体僵硬麻木,再不能撕开、挣脱。慢慢习惯身上缠绕着的缚带的温暖,甚至依赖它所带来的“安全感”。
若是能有一天能够放飞灵魂,让它获得自由,那究竟是灵魂的流浪,还是心灵归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