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如果能够奉持这部经典,就可以领悟无上的大智慧,从迷失的此岸去到明悟的彼岸。
不过释迦摩尼佛也特别强调,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就是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只是假名为般若波罗蜜,为了渡化迷失的众生而假名为去到明悟的彼岸。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不能够执着于“去彼岸”的相中。如果心中有“去彼岸”的相,那就仍然没有在彼岸。当下内心不住于相,此岸也就是彼岸。
为此,释迦摩尼佛继续讲解。如来似有所说法,但并无实有的佛法,佛法是去彼岸的船筏,如来本性并非佛法,去彼岸最终要舍弃船筏,故如来实无所说法。如来似有说世界,但并无实有的世界,常人以为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世界为实,或者以为因缘聚合而成的世界为实,但如来本性也并非六识或因缘的世界,去彼岸不能执着于六识或因缘,故如来说世界非世界。因此去彼岸,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的。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
个人修行,也只是假名为修行,实无所修,无所行,无所得。当下心不执住于相,当下也就是如来本性。如果有所修行求取,仍然是在去彼岸的船上,未见本性。
释迦摩尼佛教授《金刚经》,是为了教授弟子证悟实相,明悟无上智慧。心不住相,也并非教弟子完全出离尘世。而是在心不住相的时候,当下可以去明悟无上智慧,知晓这个因缘聚合而成的世界是如何在运作的。在明悟无上智慧之后,能够去受持、讲说《金刚经》,哪怕只是四句偈,福德不可思量。因为这个时候,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会是在利益一切众生,使得这个因缘聚合而成的世界变得越加的美好,却又不会有所执着。
这样来看,人生也就是修行的过程。在明悟之前,修行是为了去证悟实相。而在明悟之后,修行是为了去利益众生。只是这个利益众生的过程,是无相布施,是无为布施的。
注:文章只是个人的修行笔记,多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