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绵羊仔Miss_Z(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655852/
读这本书之前,也曾看过一些答读者问的心理书籍,也知道读者大致会提问的一些有关生活、感情、迷茫时期的建议与解决方法,因此,心中已有一套固定的逻辑框架。然而当我读了陈老师的这本书以后,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又向前进了一步。全书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处于人生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感受,书中提到的案例其实我们都不陌生,在有关心理类的书籍里面也都会有提到,但不同的是,陈老师的分析很独特,也很深入,非常符合他执教的那门“积极心理学”课程的风格。很多的想法都能直触人的内心。比方说,一件很小的事情,陈老师可以把内在的、外在的原因都分析得很透彻,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需要用那些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理论就可以把问题说清楚,所以不会显得乏味和空洞。
一直以来,我看书并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就用笔划了一些我认为是精华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又恰恰解释了我心里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想法。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阅读与自己类似经历的故事,同时反问自己,当时你的怎么做的,与陈老师提供的建议有没有相似之处,或者我当时的做法对我今后的人生是否有帮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边看边探索的心态,我也深刻体会到陈老师作为心理学专业的优秀老师,为学生们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目的了。
全书一共10个章节。第一章《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如何看待真实的自我与完美的自我两者间的差距。第二章《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逃离现实的喧嚣真的能让你内心平静下来吗?第三章《理想与平庸》,假如你有远大的理想,却一直生活的那么平庸,你甘心吗?第四章《匮乏与不安》,缺乏安全感该如何找出路。第五章《接纳与改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让生活变得完美起来。第六章《拖延与不拖延》,你的拖延是因为你不够自信吗?第七章《敏感与内向》,我敏感,我内向,是不是一定要改变?第八章《爱与孤独》,孤独是因为没有爱,所以要过度地索取爱吗?第九章《空虚与意义感》,无病呻吟其实也是一种病。第十章《结束与开始》,放不下的过去,是你舍不得的结束。
书中,有几篇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文章。第一篇是《琐事就是我们的道》。这里提到了人们普遍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占用了我们做“正事”的时间,以至于我们被这些琐碎又无聊的小事弄得烦躁不安,让我们没法专心做更重要的事情。而陈老师则认为,“一件事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如果你不轻慢它,以庄重的的态度对它,那它就是重要的事。”确实,如果我们把一件不重要的事情当作琐事来看待的话,那我们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抱着一种懒散的态度去应对,既然不重要,我们就不用那么认真对待,随便敷衍了事,能拖就拖就可以了。可是到头来,要做的事情依然要去做,最后往往阻碍我们的,让我们焦头烂额的,就是这些一开始我们没有重视的、也没有及时处理的琐事。其实说到底,生活本来就是由各种大小事构成的,一些你认为的大事,它本身就包含了各种小事、琐事、杂事,而一旦你觉得这些事情不值得你花时间去做,不把这些小事当一回事的话,那么很可能你会因为没有这些小事作为基础、作为积累而坏了大事。到时候,你便是那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一事无成的人。所以就像陈老师总结所说的,“生活总是被我们看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痛苦的,另一部分是快乐的;一部分是琐碎的,另一部分是神圣的;一部分是忍受的,另一部分是享受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向脱离前一部分,得到后一部分,而琐事不幸被我们看作了前一部分。
另一篇文章是《迷茫是艰难所在,也是意义所在》。内容是很多年轻人都关心的问题。毕业、求职、然后再职场中因为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或者自我价值而感到迷惘,不知道今后的去向,是该得过且过地继续做自己不喜欢做的是,还是来一场裸辞的跳槽,但是很快又发现自己处在一段不确定时日的空窗期。坦白说,这些过程,我都经历过了。所以看到陈老师在回复读者问题的书信中,我又回想起了那一段经历。生活不可能百分百地让你满意,找工作也是,虽然你在求职应聘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你正式踏入职场,身处在某个工作环境,担任某个职务的时候,你才真正了解到你的工作具体是怎么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份工作,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当初就业的心态就变成了择业的苦恼。通常会有两种让人沮丧的情况,一种是好的工作要求能力强,抗压能力大,自己却没法负荷,另一种是工作内容机械单一,没有挑战性,没有上升空间……上面提到的,只是初入社会的青年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还有更多复杂的原因,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慨,我的未来在哪里?我对我的未来感到担忧。虽然俗话说,路是走出来的,但现实是有太多的路让我们选择了,似乎每一条路都能通往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哪一条路能更快地到达,哪条路走得更顺利、更成功?是不是这些有利因素都能幸运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才会觉得做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而那些 困难的、阻碍我们、让我们停滞不前的,就称之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呢?我想,之所以称为没有意义,是我们知道前路充满了未知的变数,不知道我们要经历那些苦难才能到达那幸福的彼岸,我们不愿承受太多的艰辛,却又无比向往那成功的喜悦,而过程我们则希望可以闭上眼,做一个美梦就可以轻松地过去了。我们无法说服自己,即使目前的生活不如意,也没有勇气向前一步作出改变,怕的是,这一步走得比现在还糟糕,更是一蹶不振。所以,难就难在改变,或者准确地来说是转变。我们有勇气转变了,却不一定能够坚持。所以,陈老师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也作出了一段总结:“所有的转变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期。迈出很小的一步并不容易,哪怕是最小的一步,也需要我们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这一小步无关成功,只关乎行动。如果你目前还在职,你还领着工资,正好让你大胆去尝试,有工作为你保障、做后盾,勇敢去尝试,失败了又会怎样呢?”
说到“改变”,普遍认为是一个积极的动词,好像改变了以后,事情就会好起来,而且也应当会好起来。陈老师在《接纳与改变》这一章书里面提到,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要面对的不是急于去改变这种现状,而是静下心来,不要过于关注困难带给你的焦虑和痛苦,而且不应当把这些当成是你要改变的动力。“真正地进步,不是焦虑地自我怀疑,而是平静地接纳自我,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耕种,耐心地等着它开花结果,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地改变,非但不会让你进步神速,而且很可能会给你带来新一轮的忧虑。因为你没有从上一段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单纯地认为只要马上做出改变,我下次就可以避免出错,或者做得更好。但其实改变和努力都是一样的,如果一开始方向就错了的话,任凭你再怎么付出,结果还是会出现偏差,而那时如果你想再扭转局面,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最后,再说会《幸福课》这本书,通篇没有明确地告诉你,怎么做才会让你幸福,但是却从不同的方面让你去感受生活中存在了哪些人和事,他们的际遇,他们的困惑,他们想寻求怎么样的解脱。这里面的故事,你或许也遇到过,而无论你是否经历过,正在经历,或者即将要经历的,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适合的,实用的,对你有帮助的建议,虽不能马上解决你的问题,但是能在你彷徨时、迷惘时、温暖你的心窝。世界之大,你的孤寂,不会只是你一个人承受。我们可能是心理患者,同时也会是自己的心理治愈者,一直前行,寻找自己幸福的方向。
PS.文中双引号部分选自书中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