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透过学习与实际生活及工作中的一些现象相互对照,发现到许多的“概念”与“道理”,大家并不是不知道,或是不认同。但是,为什么不行动呢?或者,已经行动了,却执行不了多久,又会回到之前的状态呢?
1.
首先,知道不等于做到;
本周,笑来老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忽略别人的提醒,不是由于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缺点,而是因为这种认知仅停留在感觉层面”。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常常见的这些场景:
比如,我们常常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学习英语,但是通常努力发愤了几天,背了几个单词,就又把学英语的事情给放在一边了。
或者,随意投资股票失利,立誓再也不道听涂说,一定要认真学习投资相关知识。但是,过没有几天,同事告诉了你,有支股票即将大涨,现在要赶紧进场,结果立刻又忍不住把钱都投入了。
2.
为什么会这样呢?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下应该有以下原因:
第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是停留在表层“知道”,而并不深刻的“理解”背后的原因及道理。比如自己之前对于“定时定额”投资的认知,就是停留在表层的知道,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定时”及“定额”这个字面上的意义上了,这些年也以定时定额方式参与了投资基金,却是从没有思考过,其实背后起决定性因素,是“正确”投资标的的“选择”,而定时定额只是一个方法。所以,投资了近10年的基金,投资报酬率却是差强人意。
第二、没有实际体验过好处
另外,对于正确“概念”的行动上,很多时候并没有办法产生“即时反馈”,当没有实际体会过这个道理的好处时,对于行动也就没有支持的力量。人类的大脑思考模式,许多时候是依循经验,而经验也就来自于亲身经历的反馈,与亲身体验比起来,感觉层面的力量就显得单薄了许多。这与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百闻不如一见”,也是类似描述。
我自己在三年前决定开始每天走一万步,目的就是找一件事让自己坚持,并且锻练自己身体。初期半年,真的常常想要偷懒。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看到立即的效果”,体重也不见减少,身体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这就会让自己有时会失去了动力。
第三、没有正确的刚需(找不到自我驱动力)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也就是说,有了也不错,但是,没有也不会有什么关系!在小时候,学校老师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总是要等到最后才做完。或是总是要到考试前,才要复习功课。这些都是因为来自于外力的驱动,而不是自我驱动。当没有认知正确的刚需时,对于事情的坚持也就没有了底气,难免三分钟热度,然后半途而废!
还是回到自己每天走一万步的体会!那么在想要偷懒或是放弃时,我是如何找到刚需,而产生自己驱动呢?
“简单的事情、重复的做。当重复做1000次时,也就不简单了”,就是这句话,让我给自己订下了至少要坚持1000天的目标。一旦有了这个量化的目标后,思想中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每天步行一万步时,我更收获了每天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在过了半年之后,体重也开始明显下降(至少减了10斤肉,哈哈),这些都是额外的收获。所以,找到自己对的“刚需”,对于事情的坚持,也很重要。
第四、元认知能力尚未开启
其实,这是个根本原因,在元认知能力尚未开启之前,做决策时大多就是以“本能”做出反应,并未能真正清楚正确“概念”的根本意义,以及许多概念之间,相互之间的“联系”。本能反应总是以最短路径思考,然而这种做决策的方式,是遗传的产物,根本没有全盘掌握,深入研究与分析。所以,即使有时对了,也不清楚为什么对!错了,更不知道为什么错了!
当然,也就更分不清楚“知道”到真正“理解”有多大差别,有时对“概念”的错误认知,贸然行动,更会造成“负利”效果,就像自己之前对于“定时定额”的错误认知,虽然投资的时间也不短,但是效果却是与“负利”差不多。可见元认知能力的开启与打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概念”,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行动”及最终积累的结果,有多么重要且关键性的作用。
3.
刻意綀習
而想要深入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就必须要“刻意练习”,重复简单的事,不启动“元认知能力”,深入思考,挑战困难的事,并不会让自己进步。我们有很多人,每天开车,但是车子开了再多年,也不可能成为职业车手。而这其中的差异,就是“刻意练习”的作用了。有意识的挑战困难的事,再透过不断的练习,让困难的事逐渐成为熟悉,再成为习惯,甚至成为本能。然后再挑战新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又会让我们得到“成长”的正向反馈,进而收获“幸福感”。如此往复,通往财富自由的里程碑,也就逐渐前行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