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梁文道、陈丹青之前,我对木心一无所知。直到梁、陈二人对他极为欣赏,常常在节目中谈到他,我才直到有木心这个人。我最先入手的木心的书,是两本大部头《文学回忆录》,还是我在南京先锋书店买的,但是至今还没看完。但从我看过的内容来说,我一见就喜欢他的文风,极其简练,一个多余的字词都没有。
感觉自己开始老了,曾经一度非常喜欢看华丽的辞藻、大量的描述堆砌的话语,但是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到欣赏不来赘言繁语的阶段了。说一是一,有事说事,很久以前偏爱的华丽文辞,如今看来觉得略显矫情。
话归正传,这两年木心逐渐被大众所知,成为诸多文艺青年心头的白月光。我一方面可惜于斯人已逝,未能感受到如今大众对他的认可。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以先生的风骨和才情,对于这些凡尘羁绊,想必不会太在意。
在我看来,木心是一个中西文化知识融会贯通的人,读他的《文学回忆录》,由古至今、从国内到海外,关于文学的点滴,不论是远古神话还是历史片段,他都能信手拈来毫不牵强。仿佛在偌大的文学殿堂里,即便是犄角旮旯里的故事,都是他熟知的小日常。
《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本书,初读的时候并不了解其到底是说什么,单纯只是冲着木心这个作者以及书素净的封面和排版去的。读完之后,还是觉得《文学回忆录》更得我心。可能因为我对西方的认知和了解存在颇大的局限性,该书上辑的内容我只看了关于木心生活在中国时候发生的故事。书后三分之二的内容主要是木心在西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着总容易神游,无法感同身受。不过书后面章节中关于旧上海的方方面面的回忆,我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于我而言,《哥伦比亚的倒影》中,我更欣赏后半部分内容,喜欢他以犀利得好像洞穿世间一切善恶的胸有成竹的姿态,用精炼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调诠释出一个你不曾抵达过的世界。他带你走进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小巷弄堂,看到灯红酒绿里的光鲜亮丽,也看到华丽世相背后的精打细算和人情冷暖。
“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瓷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碎了的。那时,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