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録第十一
有言:太一之道,空虚寂寞,尚有何人可以一窥其妙乎?试论之也。
宇宙乾坤,无非大道之运行;阴阳四时,无非大道之变化,万事万物,无非大道之细碎。故所制大者,道不可以小,所制广者,道不可以狭。人道亦然,所制天下者,太上法道,其次法天地,其下法四时,然则何时何则以取法则应时势、人事而权也。故法道者其存也幽冥而悠远,法天地者其化也顺至而绵延,法四时者其威也严明而锋行天下,无所取法者,倏忽而过,不可以计其存。是故,观其所法,察其存亡,知其所用心也。
原文:
入论泰鸿之内,出观神明之外,定制泰一之衷,以为物稽。天有九鸿,地有九州,泰一之道,九皇之傅,请成于泰始之末,见不详事于名理之外。范无形,尝无味,以要名理之所会。范者,味之正也。味者,气之父母也。精微者,天地之始也。不见形埒,而天下归美焉。名尸神明者,大道是也。夫错行合意,扶义本仁,积顺之所成,先圣之所生也。行其道者有其名,为其事者有其功。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神圣乘于道德,以究其理。若上圣皇天者,先圣之所倚威立有命也。故致治之自在己者也。招高者高,招庳者庳。故成形而不变者,度也。未离己而在彼者,狎沤也。陈体立节,万世不易,天地之位也。分物纪名,文圣(理)明别,神圣之齐也。法天居地,去方错圆,神圣之鉴也。象说名物,成功遂事,隐彰不相离,神圣之教也。故流分而神生,动登而明生,明见而形成,形成而功存。故文者,所以分物也;理者,所以纪名也。天地者,同事而异域者也。无规圆者,天之文也;无矩方者,地之理也。天循文以动,地循理以作者也。二端者,神之法也。神圣之人,后先天地而尊者也。后天地生,然知天地之始;先天地亡,然知天地之终。道包之,故能知度之。尊重焉,故能改动之。敏明焉,故能制断之。
注释:大道之运行,入论泰鸿之内以为道理,出观神明之外成其变化,万事万物都遵循太一之最终原理以化万归一,所以泰一的运动变化就是天下万事万物运动变化之根据。于是天有九鸿之野,地有九州之分,太一之道,作为九皇之效仿的典范,使万事万物成形于泰始之末以彰显其名理,同时还可以调控不能周详之事于名理之外而尽其功用。规范无形产生有形,品尝无味使之生味,以梳理有形和无形的万事万物,以聚散道理之所在。规范,是为了调味之正,使正味成形。味者,是元气产生的渊源,有形产生的基础。元气精微奥妙,变幻莫测,正是天地之始的泰鸿之气。泰鸿之气虽然看不见,并且无形无质,但是天下万事万物都从其发生发展而来。能够主持这一切微妙变化的,就是太一大道。所以人道也是大道的运动变化之一,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其思想,并且无论思想行为都能够依仁德而举义行,做到顺天地之道而厚德积福的人,就是先圣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了。能够行圣人之道者才能够有圣人之名,能够成就圣人之事者才能拥有圣人的功绩。故天地形成于泰鸿元气,而万物形成于天地之间,神圣之人能够凭借于道德之力施惠于天下,这样才能穷究其中的道理,从而知道天地、万事万物、人道人事都源于太一。就好像上圣皇天能够法天地之道,于是先圣贤王所倚天道而行天地之功,从而具备天赋命运的凭证。所以能够获得至治的原因在于君王自己。希望招高者,高者自来,希望招卑者,卑者自来。所以使物成形而保持形态不变的,是度的作用。身还没有离开我而心已经在彼者,是因为心已经改变了。把万事万物依次摆开把节制度数固定下来,那么这种常态万世也不会改变,这就好像天地之位一样分明。把万事万物分门别类加以命名,使万事万物条理分明,这就是神圣能够齐一万事万物的作用。法天道据地道,去方无使智滞,错圆道理圆通,这就是神圣能够鉴别的作用。以象解说以名称物,使事情成功使绩业延续,所显之物与所含之理都可以明白,这就是神圣能够教化的作用。所以阴动而神妙生,阳动而明见生,明见生而物以之形成,物形成而神明之功达成。所以天文之像者,所以用来分物也;地理之章者,所以用来纪名也。天地之文理,在不同的领域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无法用规画出的圆,就是天之文;无法用矩量出的方,就是地之理。天循文以动而表像,地循理以作而条理。能够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体察,就是神明的作用了。神圣之人,是可以后天地生,先天地亡,而与天地同尊的人。因为他虽然后天地生,而能知天地之始;他虽然先天地亡,然而能知天地之终。所以神圣之人可循道而包天地,所以能知天地始终之数。神圣之人能够尊重敬畏天地,所以能感动天地而与之同在。神圣之人通晓天地之道,所以能循道而动,时至则进,时去则退。
有言:神圣之人以太一为法,可混沌宇宙,包举天地,通晓阴阳,占卜四时,排列星辰,条达人事,于是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顺天时,与时消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