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六七个月之前念念一直对上幼儿园是有无限向往的,像“等我再长大点就可以上幼儿园了”“等我三岁就可以上幼儿园了”这些话是经常挂在嘴边说的。出去别人问她有没有上幼儿园,她会很自然的回答“没有,我还太小,等我长大了就可以上幼儿园了”。
两岁六七个月之后这样的话就听到的越来越少,等到我发现她对幼儿园的热情没了之后便开始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结果。
我想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我们开始不断的无意识唠叨“你不自己吃饭,不自己上厕所,等上了幼儿园怎么办”?
她吃饭吃的慢、不好好吃的时候,我们会说“你到幼儿园还这样可怎么办?其他小朋友会把你的饭都吃掉的,你就没的吃了”。要不然就是“你都是要上幼儿园的大宝宝了怎么还这么不听话”。
大概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她对幼儿园有了惧怕。上幼儿园意味着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要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吃饭慢会有人抢、上幼儿园要听话,所有这些都指向负面因素。等我发现并开始阻止家人再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我觉得对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来说,惧怕的也许不止是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的焦虑,更多的还是对陌生的未知的环境跟生活的惧怕。所以我开始试图告诉她幼儿园里会遇到哪些人,会做哪些事情。遇到这样哪样的问题你应该怎么做,她没有排斥也没有以前的向往,很平静的接受这些。
基于这种告诉她幼儿园生活是什么样,会做些什么的想法,我买了这本《我爱幼儿园》。
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好多好多孩子在一起大哭,哭声就像警笛一般,好多好多的家长在不停地安慰孩子。”我觉得还挺震惊的,因为是如此真实的还原了场景,一点修饰都没有。
这时念念问我“她们为什么都哭呢”?我说“因为在幼儿园爸爸妈妈不能一直陪着她们,她们不想离开爸爸妈妈所以哭”。她没有再说什么。
当我说到“这一天,我们做了好多事情:贴贴画,听琳娜老师唱歌,还吃了点心。不过有的小孩哭了一整天,除此之外什么也没干”。念念会指着那页上一个流泪的小孩问我“是他一直哭什么也没干吗”。
读到“在这里,有好多大人照顾我们”。她让我念了很多遍,一个个的跟她说这是谁那是谁。
读到“接下来是运动时间,我们要穿越各种障碍物。我们必须勇敢,因为有时候运动是有危险的——”念念会问我“都有些什么危险”?而且非要我清清楚楚的说出都是些什么样的威胁。
我不了解她听这些时的感受,却知道她很喜欢看这本书,或许是这本书让她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模糊中我也意识到她关心的那些点或者就是她自己对幼儿园的惧怕,她试图通过我的解答来消除自己的不安。
每次看到莱昂跟塞扎尔抢红色小车她都要说“莱昂你可以玩蓝色的或者黄色的小车啊,为什么非要红色的小车”。
我多希望她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有这种变通能力,这样会快乐很多,相对的我觉得也会在幼儿园里减少很多跟别人的矛盾。更不会把时间跟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但是又常常会隐隐觉得如果真的都这样去教她变通,那是不是万事都变的可有可无能用其他来代替,会不会让她变得不够执着坚定,会比较容易放弃,不懂什么是坚持?有时候做父母会很矛盾,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滔滔不绝,什么时候该悬崖勒马。
记得一个多月前念念两岁9个月左右的时候买过一本书叫《魔法亲亲》,我觉得这是一本相对功利的书,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能乖乖去上学。我也抱着这样功利的心态买的,但是念念看完一次再也不看,我试着又看过一两次她也是很不上心。之后那本书便束之高阁。
所以我觉得小孩子是都有自己的判断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不是简单的在她的手心里印上一个亲亲就可以让她温暖无忧的去幼儿园。或者说两三岁的孩子也已经不相信“亲亲”会有这种魔力。故事里想象的状况很美好,但是实际的情况中我们偏离了轨道。
所以哪怕是同一本绘本对不同的孩子也意义不用,对有的孩子可以是指路灯,可以是勇气,但是对另一些可能只是束之高阁。
像书中最后说的在幼儿园孩子们会哭,也会笑,但最重要的是在幼儿园她们长大了。希望一个多月后的幼儿园生活能给她美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