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王芳,北京日报出版社,豆瓣9.2分,个人推荐8.8分
想过没有,为何要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能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进而接纳、包容并尊重这些个体的差异。这句话很赞。
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人啊,认识你自己!”一句箴言,到哲学中的“人性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无不揭示着我们的差异,这些存在的差异从何而来,对认识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接近我?如果按心理学术语,就是人格的静态结构、人格的形成机理、人格的动力机制,这也正是人格心理学的探索主题。
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独特与稳定的模式。
王芳老师作为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她的音频课程《致独特的你》非常接地气,《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这本书,就是以这个课程为蓝本改编而成。
书里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划分为三大部分:“人格特质:我是谁?” “人格成因:我从哪里来?”“人格动力:我要到哪里去?”,王芳教授将这三个部分分解为40个子问题,生动地讲解了很多心理学理论,包括很多实验例证,通俗易懂,兼容了很多热门话题,这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娱乐性的心理学知识读本。
星座、MBTI测试等话题并不陌生,“星座只是一个刻板印象,跟性格和工作表现并无关联”,着重解析大五人格模型,从生物学和社会学阐述人格成因,不同人格在生活方式中的表现,让我们了解和认知人格的影响,对我更加清晰。
人格的特质,也就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个人都会具有一些核心基本的人格特质,所具有的程度和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方式有所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而这些内在的心理特征有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就是大五人格模型。
稍加解释一下“大五人格”,这是心理学界公认最为理想的人格描述模型。奠定它的方法论基础的是“词汇学假说”。经由语言词汇发现普遍的人格特质,而不同的语言词汇又表达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这种语言词汇风格可以被描述和总结。实际上,五个人格特质也有其局限性,面对更深层次的人性也是鞭长莫及。它只是简单地描述行为的普遍规律,至于个人为什么会表现形成出这样的模式就无能为力了。
大五人格模型认为人格存在五个基本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
“积极情绪”是外向性的核心特征,“消极情绪”是神经质的醒目标签,自我控制、善于共情、热爱新知识现新体验则分别是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的核心特征。
“外向性”,这里的外向与内向常用来描述和理解人格的第一特质,在这里则是“外向性”的两端,极端外向和极端内向构成一个连续体。并不是单一的外向和内向。比如说内向性格特质的人喜欢独处,独立工作能力强。存在的误区是内向经常被视为性格缺陷,而大量实验则证明这是一种内向优势。
书中也介绍了人性的阴暗面——暗黑人格,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比如马基雅维利主义,简单来讲就是势利眼,核心特征就是只想赢,为了赢时刻在评估他人对自己是否有好处,进而去刻意交往。暗黑人格的共同特点是自我中心、擅长操控、冷酷无情。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例子比如网络“喷子”“键盘侠”,霸凌者等。
书中的第二部分,详细地分析了基因、进化、原生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仔细剖析人格特质的形成,比如生物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心理属性依托于生理结构。在遗传差异和经验刺激两方面影响其人格。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基因对人格的影响,研究证明多个基因才能共同促成了特定行为,单个基因是办不到的。最重要的是环境经验可以改变它,环境因素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打开或关闭基因表达,这是“表观遗传影响”。所以,基因给我们的并非一成不变。
在第三部分人格动力中,应该是本书最为放松和关切的,从这里开始读也是最合适的:佛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什么是本我、自我、超我?延伸到我们为什么焦虑?焦虑中有三种分别是现实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你深陷哪一种?
最精彩的也应该是第三部分,从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及观点,从心理能量、心理冲突、心理需求、自我防御、家庭动力、集体潜意识等理论,我们可以跟王芳老师一起探寻心理世界的奥秘,这趟旅程精彩而丰富,这也是这本的精彩之处,它紧紧依托于我们的生活,把人格的理解贯穿着我们重复的生活之中,随取随用。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适合读一读,许多问题我们都已经遇到,可是答案却不知道,也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这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