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在看一个韩国记录片《学习中的人》,韩国KBS用了两年时间和四个哈佛学霸足遍世界各地探索各国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寻找最好的学习方式,来自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击,非常震撼,深受启迪,强烈推荐:
■ 东方人的学习方式
中国的学习方式
河南信阳状元村,高三的学生们在教室里晨读,噪音嘈杂又互不干扰,每个人都有着惊人的注意力,午饭父母送到学校为了节省时间吃的很仓促,每天学习13个小时,周末不休息,埋头题海挑灯夜读,靠的是拼搏成功的信念,相信通过努力读书来改变人生和报答父母。考试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文化早熟型的国家,考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样的学习文化是自古流传下来的。
韩国的学习方式
韩国著名的“不夜城”大峙洞补习街,晚上10点送孩子上课的大巴熙熙攘攘,首尔鹭粱津的“学习密室”狭窄无窗,备考的学生要在这样的房间每天学习12个钟头,韩国的小学生也是每天晚上要上好几个补习班,甚至要牺牲睡觉时间来学习,韩国学生的刻苦令人惊讶,高二的的解题水准竟超过哈佛学生,就连小学生都能回答出很难的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韩国,学习是孤独的无与伦比的战争,学习已经超越个人问题,是家族事情,成绩至上的韩国,老师们都希望学生可以成为应对考试的机器。小学生都知道不能落后于人,成绩不好的话连朋友都没有。
日本的学习方式
日本教育注重背诵的“视觉化”,日本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做笔记,每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会记笔记,老师还会定期检查孩子们的笔记来衡量学习表现。日本人坚信笔记是学习好的尺度,东京大学合格者的笔记是最有人气的学习资料,被很多学生收集。
印度的学习方式
印度学校每天早上会把学生聚集在一起背诵传统诗歌,通过大声背诵来提高记忆。印度创造出的贝塔数学公式计算,一种神奇而独特的解题方式,几秒钟就可轻松解出多位数的乘除法,既有趣又快速。
背诵和计算是印度人的学习方法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印度的传统文化不用文字写而是靠话语和手势来背诵,将内容以口相传。他们的背诵时带着手势,听着特别有种说rap感觉。
印度的背诵文化源于印度教,印度教崇奉着足有3亿3千万位神,为了熟悉不混淆各位神的故事和教理,唯一方法就是背诵。印度人的计算能力可以称之为强悍,在人流密集的市场里,商人不用计算器,购买价格长长一大串数字写在纸上之后马上就计算出来,几秒时间又快又准。这种文化可追溯到1400年前,印度在婆罗门的祭礼上发现了0的概念,从而影响了印度数学的发展。
印度的补习学校十分密集,学生们也是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在印度,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分明而他们学习是为了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习是摆脱贫穷底层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
■ 西方人的学习方式
犹太人的学习方式
犹太人的读书馆里,十分喧嚣像热闹的集市,所有人都在两两争论,可能是针对一个学术问题,或是社会新闻,或是犹太教的法典,每个人都非常激烈好像吵架一样,没有人安静的在学习,而这里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两个人,根本不认识彼此却可以热火朝天的讨论。
在以色列的课堂上说的最多的那就是:你的想法是什么?老师希望学生参与谈论深入思考而不是背诵,犹太人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是两个人结成学习小组,彼此提问讨论进行学习,学校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老师是为了辅助孩子而存在的。学生不是单纯的接收信息学习表面知识,而是要把藏在其中的价值内在化并与其交流。
犹太人从小就带着好奇心,不断的问为什么,父母在教育中也是不断引导孩子提出问题然后让帮助孩子去寻找答案,即使在吃饭的时候父母会和孩子讨论世界各地发生的话题,还会拿出地图告诉孩子是什么位置。
提问是犹太人的核心,提问和讨论是犹太人认为真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学习是为了思考和创造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学习文化源于犹太教法典,这不是一本记录绝对真理的法典,而是一本关于提问、回答的指南。犹太人深谙提问和讨论的奥妙,通过提问和讨论,不仅创造出自己的意见,让还能让自己的想法推陈出新,更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英国的学习方式
在牛津大学,学习是无时无刻的,学习都是围绕“讨论”展开的。牛津大学不是讲座式教学,大部分是小班一对一课程,学生在提交随笔之前需要先和同学讨论验证自己的观点,等上课后教授会根据学生提交的随笔内容及问题展开讨论,互相抛出犀利又尖锐的问题让思考更深入。
在牛津,基督堂学院晚餐,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家面对面做在一起吃完饭,即便是晚餐时间大家都是沉浸在讨论的气氛中的,交流和讨论着不各种各样的话题,每个人都充满活力,各种立场和观念不断碰撞。
法国的学习方式
法国是一个大学入学考试需要哲学的国家,高三的学习们要想在考试中拿到高分需要不断的谈论思考的范围,巴黎的露天咖啡馆每周会聚集来自不同年龄层的人们,讨论关于哲学的话题。
高三的哲学课堂时间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他们提出的意见不断的被反驳又不断的在提出意见,教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讨论是学校里的自然现象。法国的小学生,从小就被引导着讨论各种各样的议题,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论证某种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新的东西。
美国的学习方式
美国的最好的私立高中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有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哈尼克斯圆桌,学生主导课堂,老师则扮演讨论辅助者、建议者的角色,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锻炼思辨能力,即使是数学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参与解题, 即使又不懂的问题也不依靠老师,同学们之间通过合作解决。
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是开放式的,学生们和老师做在一起互相探讨交流,在这里学生们共享的原则是不去找问题的答案,去找问题。哈佛大学大部分都是小组学习形式,每个人都要独立发言,阐述个人观点,互相交流探讨,同学们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分享知识。
走过不同国度,几番探索之后,哈佛学霸们眼里“最好的学习”属于犹太族群,摄制组成员莉莲出生韩国,后被犹太人养育,从来没上过贵族私校的普通学生一路升入哈佛,从小到大,养父会带着她读书、写字、学习世界上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 养父母鼓励她提问,在交流与讨论中探知知识的本质。
犹太人的教育世人瞩目,在哈佛2万多名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是犹太人,人口不到世界0.2%的民族,却拥有诺贝尔20%的获奖者。
我花了三个晚上把这部纪录片看完,最大感受是学习不应该只是获得幸福的手段,最好的学习是源于自己的想法和成功的自我表现。通过不同的视觉看到了我们国家教育的拥有与缺失,这个纪录片打开了我对学习的认知,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学习实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历史和宗教以及其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教育差异来自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相比之下,西方的学习动机更多是个人兴趣,东方则受到使命感的影响,西方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问和讨论,交流与合作关系,喜欢组队学习,学习是深入的内化的,东方则是靠背诵和补习,个人竞争关系,喜欢自主学习,学习是较为浅显的靠自我汲取的。
中国学生学习很艰苦挑灯夜读是常事,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成绩是老师和家长衡量学习的标准,我们本天生带着好奇心,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不再问为什么,上课老师问什么答什么,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应付考试学完就忘,读书枯燥无趣。100个犹太人就有100个不同的说法,和中国的千篇一律你理解了吗你背下来了吗截然不同,我们不管是上学时还是工作后,总是小心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免给集体带来不好的影响,听话照做,少数服从多数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东方人对共同体文化敏感,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
没有哪一种教育是最完美的,各有各的存在价值,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纪录片里可以看的到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如何培养人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前段时间看到新闻中央深改委开始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顿和改革,明文指出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国家终于出手,不仅提升校外培训机构的门槛,教育部还设置第三方监管部门,并实行常态化管理,保证基础教育的良性运作。
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如何培养健全的孩子,是教育者们应该要关注的目标。最好的教育模式,我认为应该是引导探索模式,鼓励自我表达和互动学习,而不是仅仅是知识传授。我们应该多借鉴西方提问和讨论的学习模式,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多发掘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果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知识的堆砌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
作为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交流和讨论的能力,生活中多引导孩子多问为什么,多和孩子探讨交流,发现孩子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他多问老师,而不是让孩子好好听老师的话。不要一味的成绩至上,学习不应该只有在学校、教室、辅导班中进行,它应该是浸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无时无刻的。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该是积极谈论和交流,进行知识分享,创造出自己的见解,积极扩展思考的边界,进行知识内化,最后知行合一。
文章有点长,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欢迎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