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清华上过最牛逼的课是什么?
985、211这样的高等学府,是每个学生的向往,谁不想手拿录取通知书,踏入这样的学校。
很多人没有机会能读清华北大,当然会有疑问,中国高等学府,到底有什么样牛逼的课。
我曾经看到有人提问:你在清华上过最牛逼的课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不是人人都能回答的。
一位清华大学,在读中国史博士生是这么回答的:
来清华读博第二年,我发现在清华还可以给六级刷分,然后发现清华神奇的选课制度,是吧六级作为一门课在选课系统里面选,继而我发现其实只要你敢上,不怕挂科、不在乎学分绩点的话,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选全校所有的课。只要一个时间段选一门就行,还能因此挖掘到全校的课表。
于是在博士二年级的上学期,自己的专业课基本修完的前提下,我搜遍了全校课表发现建筑学院的古建筑学专业,有一门课叫做《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我觉得这个主题跟我们学历史的还是蛮有观点的,看课程大纲有很多实际操作的过程。
于是我就选了这门课,授课老师叫刘畅,第一节课发现老师一口浓重的京片子味道,原来是清本毕业的,去故宫工作了8年之后又回到了清华读研读博之后留校任教。
第一节课正式选课的一共只有五个人,其中一个是我,我问老师说:您概论上讲的那些化学物质和图标曲线我啥也看不懂,这课我还能上的下去吗?刘老师说,没问题,你只要会用就可以了。
第二节课,刘老师从潘家园淘了三个价值在200块钱左右的“文物”。说它是文物呢,也不太像。毕竟太便宜了,况且众所周知潘家园也没什么真东西,用200块钱捡漏的话,有点儿太难了。我记得其中一个木雕像、一个是漆画的很大的木盒子,还有一个圆形的小的梳妆盒,刘老师说这就是期末作业了。人多的组选大文物,人少的可以选小文物。
我和组员分到的是一个漆面梳妆盒,看封面像是日本回流的“文物”,是不是真的不敢妄下结论。
老师说这几个文物本学期我交给你们保管,但这是我精心挑的教学工具,等期末了你们要还给我。
还有另一个作业是这门课会交给我们一些文物鉴定的基本常识,哪些形态一看就是假文物的鉴定窍门。最后每个组需要合作书写一份文物鉴定报告,这个报告除了文献考证与文字描述部分意外,还要有实验报告部分,我们会萃取文物当中的一小块拿去故宫做实验。
最令我震惊的是。
what?!竟然可以去故宫上课!
那个学期恰好是2015-2016学年的秋季学期,故宫上下正在庆贺建院110周年,举办着“石渠宝笈”的大展。于是在上课一个月之后,十一月左右我们开始去故宫修缮技艺部上课,修缮技艺部在慈宁宫南边,原来是太监们的居所,现在改造了,外面看上去还是砖瓦宫殿建筑,里面却是粉刷一新,很高级的讲台,围坐的塑料长桌,两侧有各种各样的操作台。
大致实现在外面听故宫的修复师傅讲课,然后去里面学习如何制作切片,如何检测。
老师最初的安排是每个人至少去故宫学习三次,第一节听课,第二节学习如何制作切片,第三节课检测收获数据,但是我和我的组员对文物都太仁慈了,切片太小,第一次实验以失败告终。
于是去的次数多了,有时候在小实验室里面等着别的组算数据的间隙,可以出来挺修复部大师傅讲课,当时有个负责故宫明清家具的师傅在外面讲,每次去国展的明清家具展,只要自己去亮亮身份,对方就不敢接话茬了。
后来我们实验做成功了,鉴定出来文物是假的,其中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证据是显微镜下,漆面表面物质的反射光谱显示色彩夺目,像是化学颜料,另外在漆面上的灰层是整整一层灰,而不是积灰,积灰在显微镜下显示的应该是有厚薄不均的现象,厚薄程度一致说明灰是粘上去的,这就是文物做旧的基本套路。
最后我的期末成绩是87分。央视推出了一档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看了这纪录片,又结合了自己所学,对此深有感触。
这样的课程确实是大部分人都体验不到的,并且清华有些课的热门程度超乎想象,曾有清华学子形容,选热门课比在北京买车牌摇号还难。
禾禾生活:seego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