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天才出于勤奋。这句话看似朴实,但却是至理名言,无数伟大人物的成功都是从勤奋的泪泉中升腾而出的,老舍也不例外。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成为后来蜚声中外的作家,甚至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这些成就都是他点点滴滴的勤奋堆积起来的。
老舍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贫民家庭。父亲的早亡使原本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从私塾、小学到中学,他数次因交不起学费而中断学业。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凭借着勤奋刻苦考入公费的北京师范大学。
在北师大五年的学习生涯中,老舍的成绩优秀,他还写诗、写散文、作演讲。年轻的他才华横溢,锋芒毕现。后来,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在英国的五年中,他疯狂学习英文,阅读了许多外国小说,还写了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
1949年6月,老舍在美国的寓所与友人聚会。席间“他用激动的声音说:‘中国不久将获新生了。’”“……不和中国民众共同生活,耳畔消失了华语乡音,那么我写不出真正的文学作品。”最后“他告诉我们说:‘中国已经有希望了。我要尽快回中国去。”在31岁时,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国了,并且迎来了他创作的一个高峰。
在文学创作上,老舍的勤奋程度堪比“劳模”。他为自己制定了每天必须写两千字的计划。他的儿子舒乙曾回忆说:老舍先生很奇怪,他在家里话极少。后来妈妈说了多次,她新婚第二天,父亲就跟她约法三章——“每天早上起来不要跟我说话,我绝不是跟你吵架,我得想我那两千字。”
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构思以沦陷了的北京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三部曲)。那时,一间简陋的屋子就成了他的卧室、客厅兼书房,夏天屋子三面都有烈日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去,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我睡不好……当然头昏。”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我的身体特别坏。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在儿女的印象中,老舍留给他们最深刻的一点也是勤劳。那个时候,老舍年纪挺大了,还没有节假日,他上午写作,下午办公,只要有空闲,就在家里练字。三个儿女深夜经过他窗前,他还开着电灯,伏案工作。舒乙曾说:“那个时候,我们几个兄妹就互相讨论‘了不起……’
老舍先生一生“宁愿忙死,也不肯做懒汉”,在他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确实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他被授予“人民的艺术家”的称号。他的勤劳,他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以及他那严谨的创作态度直到今天也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