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灵川县东源村委老塞村,这是我3月25日前行的目的地,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一篇文章,在前往这个目的地之前,我有些犹豫,因为老师只说有一个人要找一个文笔好一点的学生每个月为他写几篇文章。但是我心想,既然要写文章,那为什么要出去玩呢?况且桂林这两天都是阴雨连绵的雨季。出于安全的考虑,我向龙先生转达了自己放弃此行的意愿,理由是因为下雨不方便。但龙先生的回复让我挺意外的,他说,不要太刻意地去想这件事,就当做去一次旅行就可以了。如果一切以带有目的话,那就缺少了自己内在的东西。也是因为龙先生的回复,让我坚定了第二天前行的决心。
我最近在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宗先生出生在文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皖南安庆市。秀美的环境对先生的童年必然有着内在的影响,使得他日后的人生感受和艺术美学研究钟情于自然的纯净和文化传统,自然的静谧和文化的传统成为促进先生个性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此次到达的东源瑶塞,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种被自然洗净的心灵,或许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了读这本书的成效。
初入东源瑶塞,或许这就是陶渊明先生所说的“世外桃源”,风烟清寂的郊外,漫山遍野的雾气腾腾,三月生机盎然的绿树红花,清澈见底的山泉沿山缓缓流下,古朴古香的吊脚楼……
龙先生在这个村塞里依山建了一座客栈,取名叫“原舍”,刚开始走上那散发着原生木香的楼梯时,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龙先生为何把这家客栈取名为“原舍”这样一个通俗古朴的名字,我在深思它的含义,但又不敢多加追问。直到后来,我好像得到了答案。
龙先生一下车,村里的两个孩子马上跑进龙先生家的二楼,自顾自己地玩起来,我以为这是龙先生亲戚家的孩子,后来得知不是。这个坐落在桂林西北部灵川县典型的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灵川县典型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生态资源等保存最完整的瑶塞村落,自建村4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吊脚楼建筑,共48户,199人。所以,这里的每家每户出门都不会锁门,所以这两孩子就像吊脚楼下常驻的青蛙一样,放假了就往这个客栈里蹿。
休息一番后,龙老板带我们走了一圈村里,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情况。前行之前,他告诉我们一定要有礼貌,见到村中老人要打招呼。村里都是老人在家,他们特别注重礼仪礼貌。幸好在这个瑶族的村塞里,他们都会说桂林话,所以,我也能用桂柳话跟他们做正常的交流,更加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一路走到有着百年历史的石拱门,村长阿姨邀请我们去她家喝豆浆。真是喜出望外,我喜欢那种走在路上被人真诚地邀请相互信任的感觉。
村长阿姨的家很漂亮,门前挂着一排自做的红薯粉,屋檐里挂着许多小红旗,就是一个典型的瑶塞房子。厨房里两个阿姨在做豆腐,今天村里有个91岁老人在过生日,所以每家每户的人都要互相帮忙做饭招待为老人庆祝生日。等到中午打钟放炮时,村里的人就可以聚集到老人家里吃饭了,中午吃饭,晚上歌舞表演为老人庆祝,这样的传统已经延续了上百年。村长阿姨要我们下来亲自体验一下晚上的庆祝活动,但是我们因为要赶路的缘故,没能留下来同老人庆生。听龙先生说,这里还有当地村民的长鼓舞、敬龟舞、草龙舞、红棍舞等都是被列为灵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下次有机会再去的话,我一定要亲自体验一番这原汁原味的舞蹈。
来到桂林有一年多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喝油茶,当地的村民很喜欢喝油茶,有客人来的话他们都会拿出自家的油茶,一个火炉,上面挂着烟熏的腊肉,伴着木材的烟味,锅里野生的茶叶散发着清新的香味,烧茶的水来自山上的清泉。村长阿姨用陶瓷的碗为我盛了一碗油茶,那一刻我感觉我好像真的是桂林人了,不枉费我来此地一游。那种伴着有点古味的油茶落入喉咙就像我初入这家村塞一样,甜中带苦,却不失芳香。
茶喝了,饭也吃了,走到村口的大门,站在一颗有着百年历史的杉树面前,听龙先生说这是村里的“祖树”,一种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同时,我也在考虑龙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好奇了一个上午,我还是委婉地问了龙先生。我以为他是想以商业化的手段来把这座瑶塞推销出去,因为去年桂林市政府拨款修建好村里的基础设施后,已经陆续有人来这旅游了。但是,龙先生否定了我一半的猜想。
对于这个只有48户的瑶塞来说,走向旅游推销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村塞的经济来源基本“靠山吃山”,所以要想村民们提高生活质量,必须从环保的角度开发村塞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经济开发和村塞原本的传统会不会冲突?又或许我们如何在开发经济的同时,保留村塞百年的文化不受伤害?我想这就是龙先生所思考的问题吧,从龙先生与村民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他和这里的村民非常熟悉。内心里有一种雀跃,幸好不是纯粹的商业开发,或许出于本能的情怀,我对于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还是提倡适度开发为宜,可以开发但是不能丢掉它原有的情怀。
站在烟雨蒙蒙的吊脚楼阳台,有一种罗曼蒂克的遥远情思牵引着我在这山村里,缓缓的流水,远方的钟声里有所追寻,一种无名的隔世相思,鼓荡着一股心神不安的情调,我仿佛和这里的山山水水雾光融为一体,漂浮在树林间,随着清流声沁入心扉,这时我的心好快乐。
廖惠莲
2018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