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做“爱无能”,究其根本是这些人从来不曾有过爱的体验,或者曾经付出的爱没人要,最后索性关闭了自己。
爱是解决世上所有问题的唯一答案,本文则从父母的角度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如何把爱转化为内心善意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参天大树,然后去温暖世间。
遇到过非常多的父母。基本分成两大类:
1、照顾性父母。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这些父母的作用,都只是在 “看” 着孩子。
聊天,看手机,或者自己发呆,跟孩子只会有一搭无一搭,心不在焉地应和 。没有互动,没有激情,没有笑声。其中大多数人还会直接说,“去找小朋友玩儿吧”。
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则是大人对孩子有要求:
喝水,吃点心,擦汗,不要坐地下,不要脱衣服,不要脱鞋,去上英语课,去弹钢琴……
2、教育性父母。
这类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讲得每句话,都是按照育儿百科的教学方式和大纲,有教学目的和意图的。
度假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爸爸抱着自己的孩子在游泳。
小男生只有两岁,第一次下水,又好奇又害怕。爸爸一直试图在教他,腿该怎么蹬,手该怎么划。爸爸很耐心,不停声的边讲边演示,还不停的有意夸张的高声鼓励,使劲鼓掌。学了半小时,孩子冷了,有点发抖,就抱着孩子走了。
两岁的孩子,现在学不会游泳,要紧吗?与其拔苗助长的教孩子学游泳,旁边就是孩子专门玩儿的浅水池,而且那边有阳光,为什么不可以去玩儿一会儿呢?
可是我想那个耐心十足,鼓足勇气要做好爸爸的年轻男生,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孩子玩儿?
因为“玩”本身是一种创造力,可惜大多数父母,都只局限在急于功利的教育。
有时候,看有些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我都觉得,这真的怪不得孩子。
你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
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
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有个小男孩,在妈妈过生日前夕,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偷偷为妈妈画了一张生日卡,并写上了很多甜蜜的话。生日当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为妈妈会喜出望外。没料到,妈妈随手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
他很失望,但还是提醒妈妈:“里面还有很多字呢。”
妈妈敷衍他:“等一会我有时间再看。”他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给你了,再也不给你了。”气冲冲地跑开。
这件事被他妈妈当笑话出来讲:“你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真好玩。”
听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这样,任性。”
我却笑不出来,眼前只闪动着那双失望的眼睛。
他得到爱,也想要回报给他所爱的人,却落了个一场空!
而这样的相处方式,可能只是他和妈妈之间长久以来的一种固定模式。
他一颗热烈的心,被冷着,淡着,直到熄灭。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
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广博的情怀。
娇惯孩子是很短视的一种行为。漫长的人生中,当父母的只能有短暂的时间将孩子奉为至宝,在绝大多数光阴中,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教会他们有爱,会爱,才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一份礼物。父母的爱再浓再烈,若是不能在他的心里结出善意,那这样的爱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个人连朝夕相对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爱,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别的值得去付出的人吗?
致所有家长朋友:
任何爱,无论父母之爱还是伴侣之爱,都应该走双程。
从一颗心到另外一颗心,如种子落到潮湿的土地,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枝叶,生出一片阴凉。这样的爱才会有价值。
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独有的财产,他除了是父母的孩子,还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所爱的人、未来的伴侣。而一个好的公民和好的伴侣,从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身上展现雏形。
我们要谨记:
耐心,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爱有多少,耐心就有多少。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要提醒自己带着觉知,面对孩子时请尽力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不浮躁,不气愤。
因为我们是父母,是孩子行为做事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