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老太养了一群鸡,有二三十只。
傍晚,她捯着小脚,撒一把谷子在院子当心,“咕咕咕”地唤着,那些鸡们便从墙根和草垛根,伸着头,撒着欢冲过来,挤挤挨挨地抢着啄食。她眯着眼笑了:“不要抢,不要抢,还有呢。”又撒了一把。
太阳就要落了,余晖把一切都镀了层金光。连老太太的白发上也有一圈黄晕的光。
鸡们吃饱了,心满意足地一个个钻进了鸡圈。老太太关好鸡圈门,又在鸡圈门外抵了块断砖。她关好篱笆墙院门,又拿了把破铁锨从门后抵紧了,这才返回锅屋。
锅里是酸菜拌小面疙瘩,在喂鸡前就烧好了的,现在正好吃。吃了两小碗,锅里还剩一些,却怎么也吃不下了。
“唉,这死老头子,他老早走了去享福了,给我一个人丢下来。烧一口饭还是吃不了。”
2
周老太不识数儿。
她每天都是早上数她那些鸡子。
天刚蒙蒙亮,她就起来了。其实鸡叫头遍的时候,她就醒了——人老了,觉少。“唉,要是老头子没走,还能讲讲话。”
她搬只小板凳坐在鸡圈门前,拿开断砖,把挡鸡圈门的木板挪开够挤出一只鸡的缝隙,开始数她的鸡了。
“一对,一对,又一对……”最后,只数到一只。“咦,怎么少一只?”拿棍子往鸡圈里捅捅,里面没动静。再捅捅,还没有。
“该死的贼儿,焦尾巴的贼呀——你偷我鸡去吃,烂你的嘴!烂你的肠!……”
“我这鸡都有数的,都是成双的,今天一数,有个单头子了。哪个雷劈的,你要是吃了我的鸡子,就烂肚肠子!”
“……”
周老太在院子外面越骂越气。越气越骂。一直骂到小半晌。
3
其实偷她鸡的不是旁人,算起来,还应该喊她奶奶呢,是周老汉没出五服的侄孙。
这人叫猴子。因为小时候生得瘦,据说落地才四斤重,跟瘦猴似的。他大说,唉,怎么生了这么个猴子!就得名儿了。
猴子一直也没长胖过,小时候是小猴子,长大是大猴子。猴子脑子倒是够机灵,但不学好。受他妈影响,从小就喜欢拿人家东西。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从他家屋山头的一块别人家自留地里摘了只大冬瓜。冬瓜足有二三十斤,他搬不动,就撅着屁股往家里滚。正好冬瓜的主人也到地里呢,见他从她家地里滚冬瓜,想向他要回冬瓜,他竟不理不睬的,还是撅着屁股往家里滚。因他还是个孩子,没办法,那冬瓜主人就帮着他把冬瓜搬到他家,切开来,一家一半。
如今,近四十岁的人了,小偷小摸的毛病还没改。
那天,周老太骂的时候,他端着稀饭碗,夹根萝卜干,在门口一边喝一边听。
“成双成对。好,今晚上就叫它成对了。”他盘算道。
晚上,他又翻过周老太家的矮墙,从鸡窝里摸走了一只鸡。
4
第二天,老太太一数,成双成对。
“你看这贼儿,要不骂他,他能把鸡给送回来吗!”老太太高兴地跟邻居说。
后来,那猴儿又陆续偷走了两对。
周老太终于发现了——她的大芦花鸡不见了!小黑母鸡也不见了!
“焦尾巴的贼呀,你作死了么?你偷我孤老婆子的鸡呀,你给我鸡偷去了,我还上哪去卖鸡蛋,打油称盐哪!你焦尾巴的贼……”老太太骂着骂着竟气哭了。
有邻人劝说,不要气了,你就权当给自家的小辈吃了。你也不想想,这庄上谁能偷你家的鸡?
5
第二天早晨。
“一对,一对,又一对……”周老太又在数鸡了。
咦,芦花鸡从鸡窝里出来了!
小黑母鸡也出来了!
都成双成对,没有单头子!
周老太高兴坏了。心想,这个瘦猴儿,心还没坏透呀。
原来,那天是星期六,猴子在镇上中学寄宿的闺女回来了。她早上起来在门口刷牙,听到周老太的骂声,看到锅屋饭桌腿下蛇皮袋里的鸡,全明白了——她大头天晚上骑车去学校接她的时候说,丫头,明天杀鸡烧给你吃。
“大,如果今晚不你把这鸡给送回去,我下星期不回家了!以后都不回家了!”她带着哭腔说。
6
后来,周老太家的鸡一直都成双成对的。
没丢过一只。也没丢过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