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诸多辛苦,我们只是各自为那一点希望而飘浮着。——甘北
行了几公里路,已是累的满头大汗,思绪里还蹦出几个字:身体在游走,灵魂在路上。看着车水马龙穿梭的景象,自己亦是这普罗大众的一员,也许行走,证明灵魂在跳动,它有温度,他不甘于平庸。往图书馆走去吧!不喜看书,至少,空调能稀释汗水,让人觉得透心凉。
也是顺手拿起来一本书,也是顺便看到了这句话——人间诸多辛苦,我们只是各自为那一点希望而飘浮着。其实早就不相信任何“毒鸡汤”亦或是犀利的言语,只是在某一刻,还是会为之动容,甚至于它能勾起你阅读的欲望,让你打开书本去一探究竟。文字的力量怎么说呢?只要歌颂“灵魂”的时代,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歌词也好,文学作品也罢,只是它要求原创者技术精湛,如此才能让人去传颂,去从中顿悟,少走些人生弯路,去勇敢追梦,去正确主宰自己的人生!
此书店还是挺大的,本来,我是有坐在位置上的,也就是一堆书旁边的一个空位,只是它面对收银台,只是我需要拿出手机来码字,我会觉得有几分不太好意思,把书本丢弃,却是在玩弄手机,于是,我离开了这个“宝座”。
来到了另外一个“阁间”,上面分类写着“文学”两个字,再放眼望去,全是一群席地而坐在看书的人,于是,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一个角落里也坐在地板上,倒是感觉十分的自由自在,没有任何人看着我,这下,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诉说文字了。
我记得,小时候“跌跌撞撞”才学会的骑自行车技能,到现在都还会,技能这种东西,一旦学会,应该一辈子都会,只是倘若日久不练习,会分出不熟练之感了。而我也记得,小时候的自己,还算喜欢看书,现在,却是大有不同了。
那时候,对于书籍,如饥似渴,它像是我的“精神食粮”一般,指引着我前行。那时候,看过“四大名著"之类的书,或者是《三字经》之类符合幼龄的书。那时候喜欢背诵,觉得说话“咬文嚼字”很显“文学功底”,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做“高调表达”的自己,也做“勤奋好学”的自己。
不知何时开始不爱看课外书籍了,自此,再也提不起了兴趣,被耽搁的热情,再也拾不起来了。后来的光阴,估计也是以学业为重,就更少接触其他内容,亦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些许爱好会被更改。
徜徉在书的海洋,倒也自得其乐,氛围不错,身心得到“静养”。书籍数不胜数,关于名字,大多有几分相识之感,些许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如李歆的《独步天下》、阿耐的《欢乐颂》、金庸的《鹿鼎记》、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等。
我很少看书,也很少追剧,所以大抵情节是连略知一二都算不上的,只是关于它的名字,在刷微博、浏览器这些消息的时候,在潜移默化中被熟知,也就不算一个跟时代脱节太多的人了。
其实,我也有看完几本散文类的书本,如,“回忆专用小马甲”的《愿无岁月可回头》,本着目的去看,希望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写散文的精髓,只是奈何道行太浅,参悟不透,看完并不觉得有任何收货,索性就不看“大家”写的了,依旧故步自封,写自己的随笔、所感,也就“退而求其次”权当自我慰藉了。
甘北的这本书有打开来“拜读”几页,既然它已经印刷成籍,自然有它过人之处。我是有重点翻看作者写的精辟的总结的:安稳没有错,平凡最可贵,可是啊,人生的矛盾之处就在于,明知平凡难能可贵,偏向风里雨里冒险闯关;妄图改变一个人,原本就是恋情的大忌;即便再绝望和灰心的死角,也会有光透进来,那些照进罅隙的光,就是支撑一个人冲破黑暗的动力……
大道理会牵引着每个人前进,人间诸多辛苦,我们只是各自为那一点希望而飘浮着。
“ 抱歉
乏善可陈的 千篇一律的 已经说烂的
你妈轻轻在你耳边歌颂的 励志故事
也不适用于现在了
现在
我们等着谁的认可
谁先认了先哉了先实际了
在悲哀的互相取笑着
想责怪谁呢
把你那 幼稚的脸 天真的脸 带回家
把我那 幼稚的罪 固执的罪 带回家
请为我撑着
也为我先承认
请为我撑着”
——歌词《你妈没有告诉你的事》,作者:蔡维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