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和几个朋友们一起去餐厅吃晚餐。
一个朋友带了一个小男孩,大概四岁左右的样子;另外一个朋友带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已经学了好几年钢琴,每周上两个小时的钢琴课。
已经吃得差不多,只剩一些甜品的时候,我听到有人在弹奏一曲美妙的旋律。
我第一反应是那个十几岁的女孩在演奏,但抬头发现她依然坐在座位上。我转过头,看到竟然是那个小男孩在钢琴前熟练地演奏,异常流畅!
待他一曲弹完,我问他弹的是什么曲子,他回答说不知道,“是我自己编的”,我再次被震惊!
我问这个男孩的妈妈,她儿子是不是也在学钢琴,她说其实他经常自己乱弹,有时候也会和弹得比较好的孩子们一起弹。男孩接受的是非正式的钢琴教育,只学了基本技巧,其余都是孩子自己摸索。十几岁的孩子,多年来定期上课,勤奋努力地练琴,却不会像这个四岁的孩子一样自在、流畅地弹奏……
我一直认定,给孩子们的最佳学习方式就是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习得”,就是在非说教、非指令式的指导下自己学习。
这个四岁的孩子做了什么?他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从中获得动力和激情,自己去进行探索。
他的家长做了什么?不嘲笑,不评价。只是给了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仅仅给他一个非正式的指导,孩子就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这种对音乐的探索当中。
如果家里人,每天按时按点来提醒:“到练钢琴的时间了!”
在练琴时不断提醒:
“注意坐姿!”
“手腕!手腕!手腕抬起来!”
“你刚刚是不是弹错了一个音?!弹多少遍了还记不住!”
想想看,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下,把孩子原本热爱喜欢的自主活动,变成说教、看管,孩子是否还能尽情的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儿童自然法则》这本书中,作者塞利娜·阿尔瓦雷斯通过长期研读国际研究中心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和著作而受启发,以蒙氏教育为基础,提炼出了儿童自然法则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她在书中提到:
我们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接受孩子的内在动力,不要加以扼制。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控制住自己插手的欲望,要意识到这是孩子内心本能的需求和原动力,我们无法挑战,要相信孩子。
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就算他们看起来“什么都没学,就是在玩”,但是作为家长来说也不要心急,因为在他们的“专心致志”就表明孩子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全力构建中。
有些人可能会问,那我就放任他自己在那“瞎玩”吗?
大部分的时间,是的!
比如孩子在搭乐高、堆沙堡、“玩”音乐的时候……
然而,孩子也会本能地寻求一些“专业指导”,也会从榜样身上学习,想学到东西,这一步无法跳过。
比如看到你在包饺子,他可能就会问你:“妈妈你是怎么做的啊?我也想学!”这时候,你的高光时刻就来了。
1、提目标
“宝贝,我来给你演示一下,饺子要怎么包才能不露馅,又美观。”
这一句的提示非常重要,相当于在孩子的大脑当中就植入了需要关注的要点,孩子很明确现在要注意的是什么,专注度会立码提高,大脑动转速度也会加快。
2、做示范
家长放慢动作,以便让孩子能够看清楚每个动作细节。这时候,如果孩子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一定会很专注的去观察。
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用语言进行说明。让孩子每次只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方面,尽量不混杂其他信息。
3、说要点
示范动作结束后,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说出重点部分。语言不要太多,太多的话反而会让孩子大脑无法处理信息,听不进去。
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重点说出“要”如何做,不提“不要”如何做,因为孩子会更愿意去尝试一下“不要”的那一部分。
4、放手体验
放手!放手!放手!
让他自己去尝试,做得好,他会有成就感;做得不好,孩子自己会寻找改进方法。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正式我们期望孩子们具备的能力吗?
如果你觉得他试很多次都无法成功,已经开始有挫败的情绪出现,或他向你提出需要帮助,我们先给孩子鼓励之后,再来示范一次就好。
孩子的探索和学习需要基础的指导,所以给予孩子及时的指导和提示极其重要,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指导”与“命令”“说教”之间的差别。
我们经常花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反复来给孩子灌输知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们与其信任各种教材、各种名师、各种教育机构,不如去信任孩子与生俱来的激情和自发动力。
释放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才能够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