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迂腐的圣人”
在古代,读书人把“圣人”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并按照“圣人”的标准付诸行动。他们以有“圣人”之志为傲,就连他们读的书都在谈论君子,开口闭口都有“君子”之言。
曾国藩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他曾七次参加县里的考试都名落孙山,后来依靠自己的能力中了进士。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追求的出人头地,功名利禄。三十岁那年,也就是开始入京做官那年,那里人才济济,个个胸怀大志,和他们比较自觉自惭形秽。于是便在这而立之年立下“圣人”之志,并躬行了一辈子。
这一路艰难地撑了下来,到晚年时对效果自觉满意。由曾经的名落孙山的庸人到现在后人将其视为“圣人”,不可说不是一个好例子。
这要放到现在,定会有人说古人迂腐,虚伪至极,因为他们不相信有所谓的“圣人”。这么认为是有依据的——因为我做不到!他人也是人,肯定和我一样做不到!至于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肯定是个虚伪的人,当面一套,后面一套,谁又知道呢?
2.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
俞洪敏说过一个众人都知的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他所表达的意思是“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要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来培养,就如到点按时吃饭一样。一旦哪天不够优秀了就感觉特别难受,那么就说明这种习惯已经培养出来了,且一发不可收拾,只能持续优秀下去,不然难受。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一旦培养出了优秀这种习惯,那你不想优秀都难。享受着优秀这种习惯带来的好处,体会别人所不能体会的,这是旁人所不能理解和感受的。
古代读书人就是如此。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优秀是一种习惯,也许耳濡目染,深受诗书熏陶而立了一个理所当然的志。但不管怎样,他们立“圣人”之志是真,躬行也是真,都是在培养优秀的习惯。
孔子不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修身最重要,也是根本,有了根基之后才好进阶其他能力。
孔子的这句话能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培养优秀这种习惯的重要性了。
有“圣人”之志就是虚伪吗?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就是迂腐吗?
不是。那不过是在培养一种叫“优秀”的习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