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鸡汤,学习、努力、健身、旅行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必须要这样才叫努力生活,才叫正能量。到了职场,鸡汤就变成了努力学习,提高你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收获高薪,走向人生巅峰。作为煞风景的理工科学生,我不相信这种拿个例当普遍趋势的文章,能够活的更好的前提是,理智清楚地认清现实,并有针对性的改善,做到点子上的努力才是有价值的,否则也只有感动自己的效果而已。
毋庸置疑,在你具备强大的个人能力之后,你会有更多的谈判资本和选择资本,但现实可能有些残酷,不管你认为自己多么出色或不可替代,职场其实是个离了谁都转的地方。
首先,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根本没有那么强的不可替代性。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即便是知识工作者,也很难通过个人的工作成果做出成绩,需要依托各种资源,说直白点,所谓的重要更有可能是平台,而不是你个人的能力。而且不可替代性是相对的。例如,在三四线城市,能够使用流利英语的人才较少,如果一家公司需要英语人才,那这个人就是不可替代的,雇佣这个人的成本就会提高。当这类的人才需求增多,人力成本持续提高,甚至提高成本都无法找到合适的人的时候,企业的最优选择就不再是去寻找不可替代的人才,而是搬去此类人才集中的区域,这时,会英语的潜在雇佣者数量暴增,不可替代性也随之消失。因而,在中国,很多人才都是有集群效应的。例如,在上海,会说英语的复合人才多;在广州,日语人才则更丰富;汽车行业的人才,大多集中在上海、广州、长春等几个区域,同理,大部分的汽车厂家、研发机构和零配件厂也集中在这几个区域。
其次,不可替代性对于个人来讲是资本,对企业来讲是风险。既然是风险,就会有防范措施。人力资源有一个词叫“继任者计划”,除了起到常规的人才储备作用外,就是防止不可替代性人员离职造成的空缺的。继任者可以是对内的,也可以是对外的。内部的优才培训,外部的招聘人才库,专业的HR不会对这种显而易见的风险不加防范。
再次,就算你真的具有不可替代的能力优势,你获得展示自己不可替代性的工作机会如同晋升一样,不完全看能力,更要看公司的发展状况,换言之,看运气。如果公司处在有坑要萝卜的阶段,你的发展并不需要多么强大的能力支撑,你只要比一般人做的好一点就行了。反之,如果在有萝卜无坑的阶段,你如何优秀依旧枉然,公司不会因为你的优秀就干掉你的领导提拔你。
最后,你的优秀可以让你把一份工作做到一百分,换一个人也许只能做到七十分。但现实是,当你做到一百分时,你的领导比较轻松;当换一个人做到七十分的时候,你的领导同样有能力和手段收拾残局,这就是领导为什么是领导。
刻意忽视客观环境而强调个人努力会给年轻人不切实际的期望,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并没有什么好处。那么,是否还需要努力增值自己呢?当然需要!如开篇所说,这会增加你的谈判选择资本,但仅此而已。你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好所有你可以控制的,清醒的认识现实,敏锐的寻找机会。不一定能实现你的期望,但应该不会过得太坏。
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