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从不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能力。今年出现了一个特别流行的网络词“佛性”,指不喜不悲,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态度,实际上是在对自己情感的逃避和态度的消极找借口。你有孤单的时候吗?有焦虑的时候吗?有恐惧的时候吗?甚至有没有觉得世界就剩自己一个人,觉得生活毫无生机和意义?这一切的源头,在于你没有发现爱,感受爱。
爱是双向情感,我们既要懂得感受他人的爱并获取这份爱,也要学会给予,确定所关心之人也能感受我们的爱。
感觉被爱对生理有什么影响?
就像食物和水一样,爱,也是我们的生理需求。当你感觉被爱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的神经基质如乙酰胆碱来调整我们的身体状态,是我们感觉兴奋,保持一种接受和开放的心态。当你被恐惧围绕时,身体会分泌相关的压力激素,使身体进入警备状态,做出打、逃或者僵直的反应,容易让人封闭自我。脑科学研究表明,脑细胞的联结很大程度上是处于无序状态,它的联结依赖于社会关系,对非语言的情绪社交线索很敏感。脑在一生当中都可以产生新的细胞,建立新的联结,所以说人的一生都可以使大脑产生积极的变化,与年龄无关,也可通过训练来获得。多重迷走神经理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当人们感觉被爱时,大脑会建立新的通路,终止旧的通路,参与社交,体验非语言的交流来减轻压力,使情绪和思维保持正常状态。
神经科学家发现,催产素会促进爱的体验和社交行为。催产素也叫爱的激素,是一种联结情感的激素,它会抵消压力激素的作用。表达倾听、理解、赞美的各种非语言线索都会激发催产素的分泌,包括拥抱、亲吻、牵手等等。最重要的是,它的分泌一定是建立在面对面的基础上,积极心理学也证实,人际交往对机体的作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是什么能真正给人们带来幸福。其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家以为可以带来幸福的事物,实际上很可能带来更多的压力。比如房子,金钱,好工作等等,当他们拥有之后依然不快乐,而且在这个寻求的过程当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真正让人感到幸福的是人与人之间愉快的交往,而且这种幸福不仅是短期的,在有他人陪伴和参与对话当中,可以获得长效的持续性。感觉被爱以及它所引发的生物反应都是由非语言线索激活的,这些线索包括语气、面部表情、肢体接触等,都需要得到我们的密切关注,如果你的注意力因疲劳而分散,因太匆忙而忽略,那么感受被爱似乎变得很遥远。
用情感联结来战胜压力
在婴儿阶段,我们传达情感和表达身体感受的方式就是通过非语言的线索,这为整个人生的亲密沟通奠定了基础。当我们感觉被爱时,这些安全感和亲密感就会在人生中不断增长和深化。感受到爱和让别人感觉被爱是不一样的,只有先让自己感受到爱,才能让别人感觉到爱。
情绪作为最直接的信号因素,就是在传达某种信息,看清它,不要回避,找出背后的原因,从根本上去解决。情绪时混合出现的,它不是单一的。我们不可能只选择性的看到一种情绪,而对其他情绪视而不见。比如母亲对孩子的爱,夹杂着对成长的担忧,对犯错误的批评等等。所以,那些通过抑郁药物来控制情感的手段,为了降低某种不良情绪,同时也降低了积极情绪。这将会导致情感的钝化,使人麻木不仁。
令人痛苦的情绪同样也有积极的意义。越是回避,离情绪的真相越是遥远。当情绪可以自由体验的时候,就像液体一样在体内自然流动,不执着,让它逐渐平息,这样就不会反被情绪控制。真正能让人失控的不是情绪,而是背后的压力。当压力失去平衡时,容易产生愤怒、焦虑、失眠等,这些都是一种情绪反射,直面产生压力的因素,采取行动,解决它。
阻碍感觉被爱的原因
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医疗的方式,互联网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变化。抑郁药物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当药物成为依赖之后,人们也发现,随着药物服用产生了更多的副作用。这些药物的目的是钝化大脑的情感通路,使人们不太容易感到抑郁、悲伤,更加兴奋。短期之内效果明显,长期服用导致其他积极情绪也产生了钝化,很难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产生联结,对身体则引起肥胖等不同结果。如果想要戒断,也将带来一系列比服药更重的副作用,比如呕吐腹泻、流感症状、失眠、眩晕、焦虑等等。所以在选择治疗方式当中,平衡做出最好的选择。用药物做急性治疗,辅助心理治疗,加上饮食、睡眠、运动的积极配合,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虚拟世界的伪联结,让我们看起来似乎与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结,其实现实世界产生了更大的疏远。微信好友动则几百上千,可真正有心理连接的有多少人呢?视频的便利,让我们随时都可以和家人“面对面”交流,但这也无法取代真实生活中的感觉,毕竟屏幕面前,我们无法做到非言语的沟通。它没有感官的体验,感觉受限,它可以让我们感到兴奋,却不同于幸福,满足感也很低。发展心理学把婴儿与看护者之间共同体验到的令人愉悦的感官体验成为“沐浴爱河的体验”,其实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这种先天的反应来做实质性的沟通。
我们习惯性地思考更多,却体会更少,这不仅将我们与他人分离开来,也隔绝了自我。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感受而不是思考。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不得不去应对繁忙的工作,不停地做计划,这在不经意间就会减少对自己感受的注意。所以,当你察觉时,试着放慢节奏,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扮演一个角色。这并不是鼓励大家不思考,思考是一个孤独的过程,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在与人际交往中发生抽离,更好的方式是在自己独立做思考之后与大家分享。
担忧是在错误的地点寻求答案和保护。担忧看起来像是在解决问题、规避错误和意外,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证据来支撑这一理论。只是现实人们都太习惯了这种担忧,而接受了它。担忧让人紧张,这时候做出的决定似乎不那么明智。它会使人们不自觉地做出一些预设,降低变化的可能性,可实际上这是在抵触变化,真正高情绪智力的人,会学着保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跳出思维深渊,接收当下更多的爱的信号。
当我们认清感受爱对身体的影响,以及阻碍被爱的原因,知道需要用情绪联结来战胜压力,接下来,将一起探索如何用爱来替换压力。下章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