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骑着自行车把我远远落在后面。
看他骑得又稳又快,我心里有点小自豪又有点小失落。
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再到骑车飞驰,他正在磨练能够远走高飞的本事,为将来的独立而积蓄力量。
我想起龙应台那句名言:所谓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此生不断目送他渐行渐远。
他这样快,也许不久就能走出我的视线吧。
但他却突然停在路边,扭头朝我大声喊:妈妈,我等你噢!
我笑了,小跑着赶过去。还早呢,毕竟他才四岁多而已。
他四岁零八个月,儿童自行车已经骑了三年多。
刚开始是骑带辅助轮的,还只能蹬半圈。
我也曾把着他的脚教他怎么蹬整圈,但看似简单的动作他就是做不到,那索性由他去吧。
我知道必须耐心等待。
想起他一岁多还不能自主蹲下大小便,迫于家里老人的压力我也打骂过他几次,但很快我便反省了自己的不坚定,大小便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应成为人为干预的噩梦。
后来他终于在两岁前轻松而彻底地摆脱了纸尿裤,连夜里睡觉都不曾尿过床。
所以每次听到妈妈们烦恼怎么让孩子戒掉尿裤时,我都想说,别急,慢慢来。
就像等待花儿开放,幼苗长壮,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
有次出去散步,他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因为只蹬半圈,他只有保持最快的蹬车频次才能跟上我稍快的步伐。在回程的时候,他突然窜到我前面,说:妈妈,我会蹬整圈了!
说完他演示了一下———动作利落顺畅,好像他从来都是蹬满圈似的。
“好厉害呀!”我说,并对他竖起大拇指。
哎,看他骑车终于不用再闹心了。
孩子的进步似乎是突然而至,但其实都是自然而成。
成长本就是个有序的自然过程,孩子们自会在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引下发展壮大。尽管如此,我还是一次又一次因他的进步而惊奇,比如突然蹦出的一个让人捧腹的新词,或一张线条复杂的小画,或一个连成人都要深思的问题.... 看着他专注的表情,好奇的探索,对周围越发浓厚的兴趣,我不由地感动,敬畏和骄傲。
这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一个充满生机希望,有无限可能的生命啊!我何其有幸,能旁观和参与这个生命的成长过程!
我是他的妈妈,但绝不是他的主宰。我只是他的支持者,守护者,守护着他自由地舒展自己的生命力———也许这就是我做为妈妈的使命。
他出生后一直喜欢趴着睡觉,有人说趴睡会窒息,头型会变尖.... 但我发现他趴着时总会把脸侧向一边,累了就换另一边,根本没有窒息的可能。至于头尖头扁,只是人们审美上的一厢情愿,不值得纠结于此,自寻烦恼。
前然后他会爬了,哪里都想爬过去看一看,摸一摸。我尽量让他体验不同的环境触感,柔软的毯子,光滑的地板,清凉的草地,甚至坚硬的混凝土地面....总有人指导我说地上有细菌禁止触摸,爬太多会硌坏膝盖....... 面对周围不解,责备,甚至鄙夷的目光,我统统付之一笑。
作为守护者,我的使命就是捍卫他爬行的乐趣,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心理安全感就束缚他的探索,扰乱他的成长秩序。
每个孩子各有不同,有的安静内敛有的活泼外放,孩子们的精神气质不能用成人世界的价值去评判好坏,无论怎样相差迥异,它们都是无价之宝。
他三岁半时,带辅助轮的自行车已经骑得非常熟练,我觉得是时候增加点难度了。
我问他愿不愿意挑战下不带辅助轮骑车,他欢喜地回答说愿意。
我并不需要很大力气帮他保持平衡,但我一松手他就摇晃摔倒。我知道他缺的不是技巧,只是勇气。
摔了几次,他生气说不学了。
但第二天,他自己到外面玩了一会,突然兴奋跑进来对我说:妈妈,我会骑两轮自行车啦!
我也高兴起来,放下手头工作说:走,给妈妈表演一下!
他果然会骑了,只是起步和刹车还需完善。我很夸张地表扬了他一番,他脸上表现出矜持的成就感,但眼里满是喜悦的光。哪有孩子不喜欢被最爱的妈妈看见和肯定呢?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对人格和心灵的唤醒,那在唤醒孩子的同时,父母何尝不是在被唤醒。
那些惊喜,感动,以及无条件的爱恋让我们反思自我,获得力量,甚至连久远的童年期创伤也能在付出爱和得到爱的密切的亲子关系中得到疗愈。
他还在等我,一条腿跨在自行车上耷拉着,另条腿支着地面,是有点顽皮潇洒的少年样了。
我走上去拍了他一下肩,说:嗨,小孩,继续走吧!
他朝我一笑,向前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