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理想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往往父母也是伤孩子最深的人。而家长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
一、言语贬低:长期负面评价致孩子自我否定。
仔细的反思一下,貌似家长很喜欢对孩子进行否定,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反正是哪哪都不行。比如说,你在做饭的时候,孩子兴致勃勃的要来帮忙,家长冷冰冰的泼一个冷水说:“就你那水平,能干好啥?”一下子把孩子的热情给打消了。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充满挫折,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的肯定和鼓励,而不是家长的否定,而家长看到孩子,就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不行。当孩子确实做的不够好时,家长的批评和指责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比如孩子的语文成绩很好,又喜欢看课外书,只是数学不行。当孩子拿了语文第一的试卷回家给家长分享的时候,家长不是夸赞,反而是有看课外书的时间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把数学提上来,才对中考,或者高考帮助大。
长期的否定让孩子身上的热情一点一点的消失,缺乏热情的他们就像是晒不到阳光的种子。
二、过度控制:事事操控,孩子无自主空间,倍感压抑。
我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家长很喜欢对掌控,他们觉得孩子就是他们的物件儿,他们想让孩子干嘛,孩子就得干嘛。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了,家长还是事事掌控,干涉孩子的专业,干涉孩子的学校。甚至可以说没有几个大学生是遵循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的。
家长总是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糖都说,啥都得听他们的。尽管说家长的经验更丰富,他们也是爱孩子,但是大学生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么她的四年大学生活恐怕都是痛苦的。
很多学生选择大学的时候都是远离自己家乡的,为什么,其实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脱离家长的掌控。
家长似乎从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他需要独立的空间,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认为孩子小,啥都不懂,任何事就必须听家长呢,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怎么拿碗?用什么牙刷,刷几分钟,家长都要说,都要干涉,甚至头发要怎么扎,家长觉得就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的话,就要去批评自己孩子。孩子确确实实觉得家长真的是唠叨,长期的唠叨下去他们觉得很压抑,然后他们就反抗。他们故意做出不符合家长意愿的动作,家长又开始唠叨,家长越唠叨,孩子越叛逆,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情感忽视:对孩子情绪变化不管不顾,父母未给予关心。
家长往往会关注到自己开不开心,愉不愉快,而往往忽略掉了孩子。比如说有些孩子,他在学校里面遇到了开心的事情,想要和家长述说的时候,但是往往被家长不耐烦的语气打断,孩子也就明白了家长不愿意听自己讲话,当他们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再求助家长了,把自己的心禁锢起来,变得越来越不爱和家长讲话,而家长却却忽略掉孩子情绪上的变化。只是认为孩子变了长期孩子的心情得不。
四、过高期望:不断给孩子施压,让孩子压力巨大。
中国家长似乎有个特性,他们总是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帮他们实现。而且中国家长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考了九十八分,不满意,要让孩子考100分。孩子考了前五名,不满意,要让孩子考了第一名。孩子好不容易考了校第一名,仍旧不满意,要让孩子考县第一名,总之,他们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明明孩子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了。即使他们有时候的成绩,不是说特别的让人满,但是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家长呢,看不到孩子的付出,只是希望他们再努力一把,考出更高的成绩,而不考虑孩子的现实,不考虑孩子的能力。
所以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遇到问题也更容易走极端。
五、不当比较:总拿孩子和他人对比,使孩子自卑。
中国家长的一个特性,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总喜欢拿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而且是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优点相比。挂在嘴边的就是,谁谁家的孩子听话,懂事。谁谁家的孩子成绩优秀。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自己父母的认可,但是父母往往就像是带了墨镜一样,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从而否定自己孩子的付出。
六、喜怒无常:父母情绪不稳定,孩子时刻提心吊胆。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性格暴躁的孩子,根据大量的数据显示。父母情绪不稳定,很难教育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孩子其实也是父母的一个翻版。另外父母情绪不稳定的话,孩子也容易养成揣摩别人心思的性格,比较容易困在别人的评价里。
七、家庭冲突:父母频繁争吵,孩子长期处于紧张氛围,缺乏安全感。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只顾着自己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父母吵架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焦虑和不安。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成为父母争吵的原因,或者担心父母会离婚。如果长期持续的紧张和不安,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父母吵架可能会让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时变得封闭和孤僻。他们可能会害怕与人分享自己的家庭问题,以免被嘲笑或歧视。另外父母吵架可能会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父母的争吵而分心,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并且持续的家庭紧张也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父母“隐性虐待”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家长需反思自身,给孩子温暖、尊重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