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人文荟萃,翰墨生辉,这里不仅孕育出了老子、庄子、管子等先哲和“三曹父子”“竹林七贤”等文学艺术巨擘,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泗州戏、淮北梆子戏、淮北花鼓戏等剧种在这片土地上竞相绽放,其中淮北梆子戏是皖北流域最广的剧种。
“典了房,卖了地,也要听听梆子戏”,这首流传久远的民谣,道出了戏迷们对淮北梆子戏的喜爱与迷恋。
淮北梆子戏来源于民间,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其粗犷质朴的表演风格,起伏有致的念白,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男声唱腔激昂高亢,女声唱腔委婉细腻。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具体形成时间无法查考。据以前老艺人回忆,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河南商丘唱梆子戏的杨坦等人来到安徽淮北的亳县、临泉等地演唱,并设科班传艺,此后便长期在皖北的沙河一带扎根、发展,并且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曲艺的影响,唱腔与原来的河南梆子逐渐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剧种: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早期多以三五人组成,不化妆,不穿戏衣,坐在板凳上演唱,称“坐地梆子唱板凳头”。淮北梆子戏早先角色也比较简单,唱戏人员只能演一些小生、小旦戏。后来角色行当渐全,大体分为生行、脸行、旦行三大行,另有很细的分工。
在表演上,沙河梆子吸收了皖北当地的民间舞蹈和武术,如旦角运用花鼓灯扇舞、耍手帕等;武戏运用长刀破枪、单刀枪、五节鞭、三节棍等,以及艺人自己苦练出的金沟倒挂、滚绳、四十八竿等,在演出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
淮北梆子戏在演唱时多用硬木、枣木梆子击打节奏,唱词多用衬字。著名新闻人、书法家、久居北京的安徽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淮北梆子戏早期主要是真假嗓结合,本嗓吐字,假嗓行腔,擅长用花腔衬托,行腔可长可短,衬字有啊、呵、哈、来、依、哪等等语气助词。
沙河梆子后来影响力逐渐增强,发展到南至商城、固始,北至宿县、徐州,西到陈州、商丘,东至淮南、凤台等地。
2002年,张晓东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皖北第一个梅花奖获得者。
2011年,由阜阳、宿州申报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亳州申报的淮北梆子戏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