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罗伊特歌剧院成就音乐舞台
1871年,晚年的瓦格纳为了筹建一座合平理想的、能充分发辉歌剧效果的大剧院,到处奔波。当他风闻拜罗伊特的剧院有全德国最大的舞台时,便来到了这个小镇。尽管后来发现这剧院不适合,他仍然觉得这城市很理想:位置居中,四周葱郁的森林与山丘环绕,观光客可以远离尘嚣,松弛心情,投人我剧和音乐的世界中。
瓦格纳把这一点,视为欣赏其作品最重要的事。一开始,市政当局提供给瓦格纳一座城外的小山丘建造剧院,此外,瓦格纳又从路德维希二世那里,得到前巴伐利亚伯爵官邸作为住家。
1872年5月,立下奠基石之后,瓦格纳起初试图借指挥音乐会来筹募建款,结果并不理想;他被迫以最简单、最便宜的材料来建,所以他说,这只能视为一种“理想的草图”,有待于日后再改建成宏伟的大建筑物。拜罗伊特歌剧院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剧院的内部造型,它结合了瓦格纳的戏剧理念,和古典希腊圆形剧场的形式。这个理念之前曾在慕尼黑实验过,但是没有完成。这次他和建筑师布鲁克华德(O.Bruckwald)合作得很成功。观众席由33米宽的舞台,依一种倾斜度转成扇形建成,乐队席很深,但从观众席却可以看得很清楚;瓦格纳称它为“神秘的洞穴”,“因为它的任务就是区隔真实与幻境,让观众有种离舞台上发生的事件很远,却又能够相当清晰地洞悉它们的感觉。这样一来,舞台上的人物会以放大的幻象呈现出来”。乐队席的设计,则能将乐团的声音抛掷到舞台上,并且在未传到观众席前,与歌者的声音互相融合。这些视觉上与音响上的特点,为拜罗伊特的表演带来独特的风味。
1876年8月13日起,“拜罗伊特歌剧节”正式展开。《尼伯龙根的指环》分4天演出,当时的王公贵族,包括路德维希二世、德皇威廉一世,以及欧洲的艺术名流,都出席这场历史盛会,可谓冠盖云集,盛况空前。《纽约时报》、《先锋论坛报》、《伦敦音乐时代》等报刊媒体,都争相报导这桩重要新闻。一时间,人人口中谈的、笔下写的,都与瓦格纳有关。此后10年,欧洲掀起了一阵狂热的“瓦格纳旋风”。
1883年,瓦格纳过世后,音乐节的运作就全落在他的夫人身上,柯西玛去世后,由他们的后代子孙掌管;目前,“拜罗伊特歌剧节”演出的内容,持续保持着《帕西法尔》和《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全本歌剧必演,另外再加上一出瓦格纳其他作品的传统。每一届“拜罗伊特歌剧节”的演出,都会受到全世界歌剧爱好者的注目。这个歌剧节的一票难求更是众所周知的(通常是在3年以前就得预定),歌剧界的声乐家和指挥家,更是以能踏上“拜罗伊特歌剧节”的舞台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