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闻名遐迩的书。因为书信,因为书籍,更因为那段人心在绵延二十年、横跨三千英里的书籍时光中的温暖奇遇。
我想,它之所以得人心且经久不衰,是因为故事的真实性,人心的善良可敬,还有那遗憾,自我们心底所引起的淡淡愁绪。一段书缘,一段心与心的相遇,一场书信往来二十年,却终未谋面的情缘。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故事很简单,由作者海莲和弗兰克以及家人、书店员工的通信集结而成。伦敦与纽约,中间隔着大西洋,一段人缘由书信和书籍遥遥相系,温情且浪漫。
故事起于1949年。以查令十字车站为端点向北延伸的查令十字街,是英国伦敦无与伦比的老书街,沿途有鳞次栉比的书店、出版社,是人们前往伦敦淘书的首选之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即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直到今日,店门口还镶着一面铜圆牌: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于世的马克斯和科恩书店原址。
世界上最遥远的“近距离”
你们有精装版的合唱乐谱吗?比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或韩德尔的《弥赛亚》?虽然我顶着寒风,走到五十条街外就能买到,但我想我还是“就近”问问你们吧。
由于海莲在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总是买不到自己想读的书——纽约的新版本书价格昂贵且品质庸俗,便将一封短笺寄往查令十字街84号碰运气。
这家“专营绝版书”的“古书商”,并不像海莲所担心的——既然“古”就一定很“贵”,却是如她所愿“每本书不高于五美元”。于是,一段遥隔千里的书与人、人与人的不解之缘缓缓开启。
从1949到1969年,海莲与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频频以书信往来,几乎每次她都能得偿所愿,以超低的价格买到喜欢的书。书中那一封封短笺,它们看似是精练的业务往来,字里行间却是饱含信任与真诚。
弗兰克拥有英国式的矜持,他是一个严肃古板且专业的书商,更是一位英国绅士。总是尽己所能到乡间四处拜访私人宅邸,为书店搜寻待售藏书,补充店内库存。如此,海莲才一次又一次地获得那么多称心如意的绝版好书。
而海莲则是一个喜爱读书,且对书籍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但她又是志趣幽默、生性乐观的真性情女子。随着与弗兰克通信时间越来越长,海莲便不自觉地把弗兰克当作自己的老朋友,字里行间尽显机敏与热情,有颐指气使的打趣,亦有诙谐佯怒的调侃。
他们之间的信件往来没有固定频率,有时是一月几封,有时是一年几封,但书写者之间的对话内容却渐渐发生改变。从最初的买书找书,到后来的相互体贴问候、互送礼物、闲话家常。书店后来甚至为海莲邮寄她暂时无力支付的书籍。
伦敦与纽约,中间隔着大西洋,无论是书信还是书籍包裹在中途往来都有一定的时间,但因着对古书的热爱,以及一段段持续升温的人间温情,使得这遥远的距离无形中缩短至咫尺之间。
世界上最便宜的书籍
这本书大约一星期前寄达,我把它端端正正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抚摸它。倒不全然因为这是首版书,主要是我打出生起从没见过这么标致的书。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
是的,查令十字街84号总是给海莲以惊喜,各种装帧精良、品相完好、质地精细、内容丰富且精彩的书时不时意外出现。而且这些书都很便宜,令她无限感慨。她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需花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
由此可见,书在海莲心目中的地位。她应该很庆幸自己还能买得起书,更庆幸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海莲爱书,书对她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温暖陪伴。即便住在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里,也要省出钱来买书。
海莲的嗜书如命具有明显个性,她爱离奇古怪几乎无从找寻的绝版书籍,并且海莲的家中藏书也与众不同,她从来不买没有读过的书。她说买没读过的书就和买了没有试穿过的衣服一样下场。
从这两点,我们方可看出海莲的阅读水准是很高的。她不像我们这些大众读者,能从大多书籍中受益。相反,能吸引她的,则是一些阅读价值较高的书,或是那些将被人类遗弃、遗忘了的东西。
而她从不买没有读过的书,想必会让多数读者在惊讶的基础上受益匪浅。像我,每年买百余本书,几乎都是没读过的,而已经读了的,往往不会再买。今天,通过这本书,我悟道了重读一本书的必要性。
海莲说,她每年都会对家中书籍做一次“大清仓”,把一些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这也是生活中的“减法”法则吧,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读《查令十字街84号》对我最大的裨益,就是从作者海莲身上学习到一些有关读书的学问。这些东西倘若由我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我想,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读书的好处。
世界上最难得的情谊
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留人间而含爱而终。
无疑,《查令十字街84号》最感动我们的是海莲与弗兰克,以及书店员工及其家人乃至邻居之间的情谊。
海莲在马克斯和科恩书店购书的年月,正值英国战后重建时期,物资匮乏。用海莲的话来说“英国同胞饱受饥馑之苦”。海莲自己本就穷困得几乎只剩买书的钱,但她仍一次次慷慨地给书店寄送鸡蛋、火腿、肉食等食品。
她的善举博得了众人的尊重以及他们的深刻友谊,他们反赠她一条手工精心刺绣的爱尔兰桌布。并且还教她制作“约克郡补丁”,主动传授她清洗书封污垢的诀窍。这些东西远渡重洋,通过一张张信笺往返传递,其中蕴含的浓情厚意洋溢在字里行间。
这些从未谋面的人们的珍贵情意、他们的相知相惜、彼此尊重、相互感激,令人动容。在海莲,她能花极少的价钱买来珍贵的书籍,令她欣喜若狂,所以就算花钱给书店寄些包裹,仍觉得自己从中受益颇多;而在书店员工,他们只是为海莲尽分内之事,却是收获足以使家人度过生活难关的食品包裹。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尤其是当弗兰克的邻居,那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手工刺绣的主人,当她也收到海莲的一份礼物时所说的话,尤其令人感动:我今天收到您寄给我的食品包裹,我有生以来从未收到过包裹,您实在不需为我这个老太婆如此费心。
在查令十字街84号,如果不包括马克斯和科恩先生,共有职员六人。除此之外,还有弗兰克的妻子和女儿们,他们全都成为海莲的朋友。我觉得,他们之间相比较而言,还是海莲得到的幸福要多。她付出的是有限的金钱,得到的却是颗颗真心。
还有,海莲和弗兰克,很多人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情的成分,而我则深感不以为然。我的确在书中看到海莲曾对弗兰克调侃过: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而弗兰克的妻子也在其去世后向海莲承认自己曾对她心存嫉妒,因为弗兰克生前曾如此爱读海莲的来信。但我觉得这些仅是可以用来“捕风捉影”的蛛丝马迹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之间倘若真存在那么一点柏拉图式的含蓄情缘,故事会更加美妙绝伦、涤荡人心。然而,我们不是当事人,而当事人也并非是作者在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既没有作者对故事人物倾注的个人意愿,也没有读者的想象空间。或许有吧?或许是吧?我们仅能做如此猜测。
无论如何,他们彼此通信二十年,却最终没能见上一面,实属憾事。故事中,海莲总在努力攒钱,筹划着那趟早已说好的伦敦之旅,却因为种种耽搁不能成行。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也完全存在这种小说中的故事桥段,遗憾之美让人感慨之余,又徒生悲戚之心。
不过,我仍坚定地认为,他们,无论是他们两人,还是他们许多人,这些人们之间难得的友谊才是“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故事本身最感动人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