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页,便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不过数两,就承载了多少喜兴哀思。这便是书——一件最易获而又最难得的东西。
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早在那时,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张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竹简与帛书逐渐盛行,但竹简过于沉重,不易携带,且竹简可书写的内容有限,往往一本书要耗费非常多的竹简,不便于阅读,而帛书,造价昂贵,又易腐蚀,所以,那时读书,可谓是一件难事。
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以来,书写材料的有了飞跃性的提升,文字信息的传播有了更好的载体,这为中国文化的普及与进步扫除了巨大障碍。
魏晋以来,随佛教发展,纸本经卷才发展起来,早期的纸质文献多为卷轴装或经折装,到了唐代后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出现了蝴蝶装,就与现在的书籍形式差不多了。
书的发展,可谓是跌宕起伏,自殷商至现代,书籍仍饱受广大民众的热爱与支持,这就离不开它独特的魅力。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这话不无道理。
怡情之处,便是于某个宁静的下午,静坐于书桌前,品一杯清茗,轻轻翻开那卷书页,细嗅墨香,仔细想来,便令人心驰神往。
博采之处,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举一动,就觉满面墨香扑鼻而来,长才之处,更是不用多言。
总的来说,书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