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主要是体验教育类应用,纵观app store后发现,这类教育应用主要是给学生人群,即所谓k12人群为主(幼儿园到高三)。
从199it的腾讯课堂:2014年K12教育市场分析报告可以看到,
市场认可度高
k12的市场规模为2000多亿,付费率为46%,这也充分佐证了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下,在父母和子女纷纷追逐成绩下,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是有成效的,其实一句老话说的有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在尝试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有机会能让孩子成绩提高的渠道,从付费率也可以看出来。
用户地区分布不平均
从数据显示,主要用户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占比80%,这个和我们通常的认识有一点点冲突,“互联网不是干着消灭地区不平均”的事情吗,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于是学生家长便会想尽办法去通过各种渠道去让孩子去尽可能多的接触到这些资源。不过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二三线城市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主要使用场景在pc端
pc端学习的占比57%,手机端仅占33%。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受限于移动端的交互和使用场景,pc端鼠标和键盘以及大屏幕还是有自己的优势。这一点,也在我体验的app的过程中发现到,目前移动端的场景更偏向于少操作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app store上的移动端应用品类偏向单一,主要集中在习题解答、单词背诵这类相对不需要重交互操作的类型。
体验的应用
今天主要体验了扇贝单词、作业帮、猿题库—小猿搜题。
1、扇贝单词
目标人群:有背单词诉求的人。
使用场景:需要一定长的“碎片时间”去集中背诵,具备移动化使用场景。
特色系统:
(1)打卡、加入小组的模式,让打卡的习惯以及虚拟的“组队学习”的氛围强化用户坚持背诵单词的信念。
(2)把单词分组,按一组一组的方式去背诵,也提高了用户的任务可达性。过程中的上下文场景引导也有一定效果。
改进:
社区的内容发现入口过深并且不易发掘有用信息,“论坛”、“小组”、“精选”属于用户社区模块,目的应该是起到之一是趣味性,背诵累后的放松区;之二应该是让用户交流的地方,发现诸如学习方法等。
所以,目前要解决的是“让小组产生更加优质的内容”,解决这个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去做。
(1)让有共同需求的人加入到同个小组,增加小组内容产生的质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叫有共通兴趣呢,一个可以通过背诵单词的内容大致判断,另一个可以引入“标签”和“个人计划”的方式,然后系统根据这些特点去匹配和推荐合适的人和小组。
(2)提高“小组”的入口地位,“论坛”和“精选”内容比较繁杂,与”小组“平级入口有些难以突出小组地位。
2、作业棒。
作业帮是百度知道出品,为解决学生间关于作业的答疑交流的平台。
体验过后,发现用户活跃度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制度,发布的问题解答率低。
其实,我觉得这种问答社区,特别在作业领域其实是不太需要的,因为作为学生来说,核心诉求是去寻求解答。自己有课余时间不去多学习其他或者玩而是来这个平台回答问题,成本太高。
下面的app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3、猿题库—小猿搜题
界面非常简单,就是把不懂的题目拍照,然后就有智能匹配出来的答案。嗯,这个才能解决用户的根本需求。
总的来说
受限于手机的尺寸,可能平板的使用场景会更多一点(后续验证下猜想),所以应该充分发挥移动端的优势,尽量以解决用户核心诉求为出发点去提供最简单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