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公众号的推送才意识到冬至到了。从小没有都没有特别了解冬至的什么含义只是记得说不吃饺子会冻耳朵,但之前在家的时候一直都不喜欢吃饺子所以对这事儿也不上心。对冬至的记忆好像是从高中开始的,因为高中是半封闭管理所以这天食堂会做很多大家也会买来尝尝,那时候离家近,经常吃饺子本能的觉得家里的好,从来没有冬至自己买过。冬至的热情被点燃是大学,对饺子的感情也变了。影响深的一次是宿舍妹子在北门请大家吃饺子,十一点半就去了每个人点不同馅儿的然后看谁点的受欢迎,我记得那次我点的萝卜大肉的大家吃的还不错。那家饺子馆很受欢迎,尤其冬至那天。今年九月刚开学就想着吃饺子邀别人一起,可人家对饺子并不感冒,自己去过一次,中午人依然很多可能需要等位。记忆延伸,想起去年好朋友来西安我特意带她去吃那家的饺子,结果那天五一,没开门。好像是一篇软文啊,这种非专业的职业病真好笑。后面某天中午去食堂晚了不知道要吃什么,去了莫名其妙的就去吃饺子了。饺子这食物,从小都不喜欢吃,虽然好像在北方什么大事儿小事儿都少不了饺子,可我从来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曾经在家时经常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呀,把菜肉都剁碎了又用面包起来又麻烦又没营养的。后来,离开家了根据吃饺子的频率想过为什么会想吃饺子,是想家或者觉得想要温暖依赖的时候。想念某种食物是和记忆里的情感认知挂钩的。
今天中午要吃方便面砂锅结果人家做成了麻食的,我说没事儿就那样吧。麻食就是我们说的猫耳朵,第一次是我外婆做的。她有一双巧手,不论做什么都特别好。小时候在她家里住喜欢吃她做的各种食物,可是唯独冬天的羊汤面,特别抗拒,她会给我捞很多羊肉,可从小不喜欢吃羊肉,几乎一口不吃,在她家想要因此不吃饭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会给你讲道理教育你,所以每次这种情况都坐在那儿吃饭,趁人不注意把肉偷偷扔了。去年夏天回去见到她,她拉着我的手说,我就是放心不下你和n(小表弟)。我是她的第一个外甥女,根据人类的进化的亲子不确定性理论来说,外婆对外甥外甥女的感情是排在外公,奶奶,爷爷之前的。观察现实中也的确是这样的,而且现在的小孩儿特别聪明可爱,是整个家庭的开心果。
怎么办有要跑题的嫌疑了。其实现在很饿的我还想起了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不是那种大牌的包装在礼盒中上面各种装饰符号,是一块的带浓浓苦味的黑巧克力和现在的巧克力砖差不多,小时候一次吃那种的巧克力就特别喜欢,之后再也没有忘记那个味道。初中附近有家麻辣烫的小吃摊几乎天天人都爆满,那时候觉得就去那儿吃等上半个小时也乐此不疲,后来因为房屋租赁的关系不知道搬哪里去了。高中和大学时候我特别想那个味道打听到之后还又去了几次,结果每次都感觉不是原来的那个味道之后就再也不去了。高中时候封闭的学校想尽各种方法拿出门证出去玩和吃,到高三换了班主任学校管理更严格了,大家就只能打电话订外卖,许珊珊还有什么来着。还有,红薯糕,我来了陕西就没吃过。那次看到我妹朋友圈说回家好几天终于吃到我妈做的红薯糕了,我就说她天天巴巴的在家好好好表现,原来也是为了吃的么。
也许是吃货的逻辑可以把什么都和食物联系在一起。如果食物是记忆的载体,那记忆是不是可以永存呢?冬至快乐但不一定要吃饺子啊,你可以说你吃的是一种情怀,而我要拒绝饺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