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登书稿的那期学报出版后,我的任务算是彻底完结了,本该无事一身轻,快活几天,打球,弹琴,或者到中文系找杨老师,喝一杯小酒庆贺一番。但这一切只是常规,常理,而我此时,身、心两方面都处于非常状态,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像是绑了沉重的沙袋,动弹无力,脑子里始终觉得还有事没做,一个声音在不断地提醒,快去!快去!
到了第七天,终于想清楚了,我要去一趟徽州,我欠徽州一个人情。
欠谁的?谁也不欠,就欠徽州。
坐早班车去歙县城,然后马不停蹄转车去北岸公社,这是我第一次到徽州的地方,好比是从终点倒着画一个圆,又回到起点。下车后走过那座跨江桥,高山仰止,旋即避开山道,攀援数十步,在一棵小树旁的青石上坐了下来。
时值五月中旬,杜鹃花漫山遍野,已成映山红之势,我端坐在这万花丛中,山下的新安江水从眼前悠然而过,许多天来的烦躁不安,随着这川流不息的江水一去不返。
“布谷——布谷”,那种与花同名的鸟儿不时从头顶飞过,传递着催耕的焦虑。“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唐成颜雄的诗句,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杜鹃啼血的凄美画面,花鸟之所以同名,是因为那花儿是由杜鹃鸟昼夜哀啼,咯血枝头而成。
面对如此敬业的鸟儿,便生恻隐之心,由不得向天念道:“杜鹃,杜鹃,‘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我非田家,无须催耕。休啼将息,以待来春。”
一只疾掠而来的杜鹃,闻声在空中瞬间停留,又箭一般地飞向远方,却不再鸣叫。呀!好灵性的鸟儿。
回到歙县城,已近中午。先去告别紫阳桥,在桥上走了个来回,又凭栏静观紫阳山,片刻,折回街口许国牌坊下。其时,街上行人熙熙攘攘,这光景正适合我做事。我要在这个八脚牌坊的脚下,每个脚绕行一圈,要走得若无其事,不露声色,往来的行人可以屏避我的怪异。
我之怪异,对应牌坊之“三绝”。一绝:如此三楼八脚石牌坊,全国仅此一座。二绝:徽州牌坊,多为亡故人而立,此牌坊却是许国奉旨为自己而建。三绝:牌坊上的匾额题字,出自江南才子董其昌之手。
单说八脚这一节。坊主许国,是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牌坊上“大学士”三个大字下面的一行小字,“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他的全部头衔。建这个牌坊的背景,是许国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皇恩眷顾,特许还乡建坊,留名千古。
按规矩,牌坊只能建成四脚,但徽州地界四脚牌坊甚多,如此则不能显示权贵。地方官员也希望借此荣耀故里,力促建成八脚,许国也就半推半就,但这样一来工程量大增,原定的4个月工期延长到8个月。许国回京后,情知违旨,其罪不轻,便装聋作哑,跪在朝堂上半天不起来,也不吭声。
万历皇帝觉得奇怪,便说,你怎么不说话呀,朕准你4个月的假,你却过了8个月才回来,这么长时间,别说建四脚牌坊,八脚牌坊也该建起来了。
许国这时不聋也不哑了,立即朗声回禀:“谢主隆恩!臣建的就是八脚牌坊。“
万历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金口玉言,“八脚牌坊“已经出口,收是收不回来了。经此一节,许国的八脚牌坊也就合法化了。这就是封建官场上的大智慧。
为了这个大智慧,我也要给足礼遇,在他的牌坊每个脚下,行一个宗教仪式般的绕行礼。
按原定计划,我要在歙县留个影,便进了照相馆,照了一张全身像,并留下地址,嘱咐他们将洗印好的照片寄我。来的时候我带了一本劳大学报,学报上的一多半篇幅是我们书稿的选登,照像时我把学报拿在手中,算是留下一个历史见证。
从照相馆出来,径直走进一家小饭店,点了一荤一素两个炒菜,要了一壶酒。那时饭店的酒可以论两卖,不似现在,要买就一瓶。一壶酒3两,我一个人对付掉没问题。
从劳大过来时就已经做好打算,此行不探访任何熟人,学报编辑部发给我们的样刊,我也直接从邮局寄给了汪银辉组长。倒不是怕叨扰人家,而是看重那份孤身游侠江湖的意境。
俗话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我虽俗人,却有独自小酌的雅兴,何况这家饭店大方桌,长条凳,青花酒壶酒盅,颇具古风。以前经常从这门前过,却一直没机会进来,今日可偿夙愿。
自斟自饮,忽然想起李白,诗人夜晚在花间独酌,酒到酣处豪性大发,吟出“举杯邀明月”的传世佳句。我此时举杯,当邀谁呢?天无明月,室不见天,唯见门前行人匆匆而过,对了,此行只为和徽州道别,当邀徽州,邀徽州的山,徽州的水,徽州的人,邀天地人融为一体的徽州。
想到此,我满斟一杯,双手捧起,默念一声:“徽州兄,请!”一饮而尽。
……
结束语
若干年后,我们劳大的同学在合肥聚会,随后建了个群。
就在我们这一届毕业后的第五年,我们的母校劳大被撤并,麻姑山下的校园从此消失,而我们这些从劳大毕业的学生,则从此成了没娘的孩子。母亲英年早逝,孩子们却始终牢记着母亲的音容笑貌,同学群里说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麻姑山下的校园情。终于有一天,我觉得该写写我们的劳大了,写写那个年代特有的劳大开门办学,于是便有了这篇《徽州纪事》。
感谢简书连载专题编辑玖月云老师,是他最初对我的稿子作了耐心的指导,才使我这篇文章得以持续写下去。感谢连载专题副编莫小邪老师,是他在我发了3篇稿子后就把我拉进了“简书-连载14群”,在那里,我结识了许多朝气蓬勃的创作精英,他们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感谢连载专题各位素不相识的老师,你们的敬业让我感动无语,我投进去的稿子,有不少是在零点以后审阅的,说明在这个时间点上你们还在工作岗位上,简书中正是有一批像你们这样不辞劳苦、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老师,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红火。我的《徽州纪事》已经完结了,但是我想,我还会再来的。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我的每一篇稿子发到群里后,都会引起一阵骚动,大家七嘴八舌评论一番,共同回味当年的青葱岁月,有些同学还不断发出“期待下一篇”的催稿令。你们的关注和催逼,成了我完成《徽州纪事》的直接动力。我平时的家事较多,每天只有晚饭后的两个小时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没有这个动力是不行的。最后,以我那篇《同学群赋》的开篇,来结束这篇长文吧:
“麻姑山下,风华正茂;庐州重聚,霜染两鬓。弹指间,功名利禄烟云过;惊举首,崭新甲子扑面来。美酒窖藏,逾经年而味醇;同窗聚散,因别久而情真。梁祝悲歌化蝶舞,我辈盛世喜建群。幸甚幸甚!当贺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