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是内心不专注的最直观表现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得对比一下,什么是极简主义?
从我的角度来阐释它的定义,极简主义就是自己所处的私密家居环境中,一切摆设、用具尽可能的简单,少。
仿佛去繁就简,只有物理上实现了这种状态,人,才可以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一些问题,才可以静下心来喝一杯茶,才可以真真切切聆听到周遭最真实的自然界的声音,才能聆听到自己最真实的心声。
要不然自己就会被每天的两点一线,繁乱的室内环境和生活琐事所困,整天浑浑噩噩,身体和精神都被一层油腻糊住。尽管分明一直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在强烈地挣扎。
为了更为形象具体地展现,除了所谓的结果反馈型,有人督导的"工作大事"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的分心和错乱,片段式地完成我们的主要家务和杂务,以及如何不了了之,丢掉我们灵光一闪的念头和突然而来的兴致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为期两周的西藏旅行归来,你打算这周六早点起来写一篇游记。
从你周三有了这个念头开始,或者说从你周三有正式计划的正式有了这个念头开始,你就开始纠结——当时玩的时候确实是有很深的感受和体会,身心放空,思维开阔,但是回来没两天,那层油腻就又糊上来了,自己又若隐若现,云里雾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虽然翻翻手机里的照片还能想起点什么,但是和当时那一整天的精妙绝伦的思绪,情感,即兴只言片语的完美表达,相差还是太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周五的聚餐你还是自觉地早些抽了身,又推掉了第二天下午的看房团,心理上积极地在为周六的写作做着准备。虽然你这个心理准备也总是模棱两可,不坚定地两头摇摆。
世上无难起,只怕有心事。第二天你也能一大早6点醒来。洗漱之后,6:30,你又想着,周末了,要做一个健康的早餐,不能总是到楼下去买油炸食品。7:10,吃完自己凑合做的早餐,又纠结着要不要洗一下餐具,好不容易简单洗了一下勺子、叉子,碗筷决定等吃完午餐一起洗之后,7:20,你终于把自己的屁股按到了电脑椅跟前。
打开电脑,匆匆关掉弹窗广告,先忍住不去打开网页浏览器和爱奇艺视频播放器,却又在纠结,是直接写在马蜂窝里呢?还是先编辑更新在长微博图片动态里并随后同步到微信朋友圈呢?还是先在word里标准排版打个草稿呢?还是就简单一点用Windows记事本写呢?
最后8:00,你却写在了,刚刚发呆时留意到的,之前下载了好久,却一直没有用过的一个写小说的桌面应用里。没写几句,你就为自己的才思枯竭而苦恼,冲自己发个小脾气,甩头抽动了几下,强行镇定下来之后,看着照片、视频回忆,回味了一阵子之后,几经落笔,你又为自己百感交集,应接不暇,手脚错乱,秒似有千万种思路,但细想起来,却又一一不精,经不起推敲,走不通走不远,索然无味而深刻懊悔自己平时不努力,读书太少,训练不够,叙述表达,运思文法太差劲。
有点脑热,作为暂时折衷,稍微缓解下,你还是想着先把接着前天快看完的最后两集<三十而已>看完了再说,换换脑子,说不定还有意外的收获。
如果做当下这件事情时,还有另一件事情在纠缠或者心心念念,那就去把它做一了结,至少是暂时了结。即使是再小的事,了结了,才是能真正放下的前提。
等到看完了,也没有觉得超出意料太多,仔细想想,故事架构和情节也多为平常,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它刚好切你之痛,和你当下的某根神经能很好地一起律动、共鸣而已。
这时10:30了,你意识到,用电脑去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电脑网页和视频播放器有太多的诱惑,很容易使自己分心,被俘虏过去。于是决定还是用自己那个卸载的没什么应用的废手机,连上蓝牙键盘,纯文本去简单地码字。这时感觉快中午了,独居户该准备午餐了,顺便先去上个洗手间。洗手间回来,看到自己昨天晚上泡的一盆子衣服还没洗,索性说算了,趁着天气好,先把衣服洗洗,吃了午饭,下午再说吧。
11:00准备做午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菜了,于是先要网上订个菜,等40分钟之后,快递员上门。打开手机,进入购物合集文件夹之后,两三个应用打开,反复对比,最终决定下单之后,又顺便看了一看支付宝黄金的实时金价,淘宝、拼多多又刷来刷去,纠结反复了一下,要不要买那件外套,再看看新样式的,到底该买哪一种帽子。最终被快递员的敲门声打断,你还是选择无果地放下手机,去做饭了。
12:30吃完午饭,调好闹钟,准备睡半个小时,但是工作日之后的周末,真正放松了,岂是半个小时可以解决的,眼睁睁地睡了两三个小时才意犹未尽得坐起来。
坐在床边的小凳子上,看着天光云影,醒了醒觉,顺便也多了几丝灵感,手写记录下来几句标题和一些散字、散句。
15:30想到自己今天说什么都不能半途而废,于是翻出旧手机,拿出了蓝牙键盘。这时才发现不久前才还用过的这个废手机这么快就已经没有电了,于是准备先充一下电再开始,然后满屋子里找了半天数据线,刚插上电源,等待着几分钟后开机,又看到自己身上还穿着两件脏衣服,索性脱下来,涮一涮,挂上去得了。
是不是有少儿多动症的即视感。
最后好不容易凑出了一大段,自己选择恐惧症又犯了,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的视频去筛选、匹配,没有合适的照片,又在网页上搜索相关,无尽的滚动、浏览,调整排版,最后搞到晚上0:30,才勉强发表了一篇游记,首先发表在了微信朋友圈,但是随即没重读几行,就发现了几个错别字,删除重发了两次,最终发布了之后,又每隔几分钟看一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自我品评下最终的成品到底怎么样……
虽然自己心里也知道,这么晚了谁还会看到呢?但是好容易一气呵成,根本停不下来。
丢空了家具,但是如果丢不空大脑,极简主义仍然于事无补
以上的事例,或多或少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另一个角度反应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我在家里无法集中效率办公;在家里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在家里都找不到一寸清新的地方,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是我们的大脑已经长时间习惯于分散而难以专注了?还是我们太过于不相信自己能马上做到专注了呢?
后接本人另一篇《如何在家里提高个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