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曾国藩为文思路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训诂,一条是词章。训诂解决的是字词的精准,词章解决的是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文气。随着读书日广,曾国藩的视野更加广阔,能够了解历代文脉之传承。家书中还提到了其他的一些读书方法,对于现今来讲,仍具有积极作用。比如说,他提到的经史子集的阅读方法: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若夫经史之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读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读经则专守一经,读史则专属一代,读专集则但读一人,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
读经书还有一个方法,曾国藩教导他儿子:
尔治经之时,无论看清疏,看来传,总宜虚心求之。其惬意者,则以来笔识出;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辩论,或仅著数学,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渐成卷帙,则自然日进。高邮王怀祖先生父子,经学为本朝之冠,皆自札记得来。
其中,耐、恒、专三个字是曾国藩反复强调的读书方法:
弟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看之书;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来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曾国藩读书皆有计划,每天自定课程,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日记里完不成课程就痛骂自己,或者禽兽,或者永绝书香之类。曾国藩给自己定的课程包括这么几类:看书、温书、抄书、诵书。但并不是每天都要做个遍,比如他的求缺斋课程:
读熟读书十叶。看应看书十叶。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即日记)。记茶余偶谈一则。右每日课。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右月课。熟读书:《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应看书不具载。
依照此课程,检查自己所定课程,是不是合理?按照曾氏分类,读熟读书十叶。是有所守。看应看书十叶。是有所攻。这或许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错误,一味往前赶着读书,而不知温习。世历三世,我们现在的熟书或许是小学或者中学的教科书,而非是具有深刻内涵、终身玩味不尽的四书五经,所以说,前人读书后都会形成一座城池,而我们没有这样机会,读了十几年的书后,依然是一片坦坦荡荡的平原,即使有,也是片瓦残砖,上不得台面。读遍天下书固然意气雄健,但还是要尽快建立自己的堡垒,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我觉得这会是困扰我们一生的大课题,工作、生活、读书、处事,怎样构建起一座体系?单单抽出读书来讲,怎样构建读书的体系?难就难在我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所面临的又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犹如汪洋大海上的一片孤舟,我们所期待的就是尽快找到登陆点,登上大陆建立城池。那些及早找到方向的人真是幸运,或许有的人会终身飘在大海,不过,没关系,人生的意义本来就是不断的追求和寻找。
我们可以学习曾国藩抄书的方法,譬如罢,我要立志读遍白话文产生以来中国名家的散文,先读此人的专集,边读边抄,写的妙的文章汇集成册,曾国藩有十八家诗抄,我们也可以叫它十八家散文钞,每到中夜无事时拿出来讽诵学习,总之,我们也要学会制定课程,长期坚持下去。
曾国藩也这样要求他的儿子这样做:
余所责尔之功课,并无多事,每日习字一百,阅《通鉴》五叶,诵熟书一千字(或经书或古文、古诗,或入股试帖。从前读书即为熟书,总以能背诵为止,总宜高声朗诵),三八日作一文一诗。此课极简,每日不过两个时辰,即可完毕。
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热,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每读一遍曾国藩所论及的读书方法,都会让人反思自己应该怎样读书?应该给自己订立一个怎样的课程?应该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城堡?问题萦绕在脑海,解决问题就成了摆在书桌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