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最脍炙人口的内容。即便是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也起码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和梁祝、张生与崔莺莺一样,成为中国古代爱情的象征。
但是,宝黛的爱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这个问题,就是读红楼的人,恐怕也不见得认真想过。
纯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还是像有的人感觉的那样:黛玉是一个野蛮女友,小性儿、爱吃醋、公主病?
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理解都带着“贴标签”的嫌疑。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爱情,在这个过程中,作品最大的成功就是,不仅刻画了两个人物,还真切地表现了爱情本身的心理过程。
宝黛爱情的开始,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见钟情。
严格来说,贾芸见到小红才是一见钟情(“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恰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一扭身往蘅芜苑去了”“贾芸又道:‘才刚那个与你说话的,他可是叫小红?’坠儿笑道:‘他倒叫小红.你问他作什么?’贾芸道:‘方才他问你什么手帕子,我倒拣了一块。’坠儿听了笑道:‘他问了我好几遍,可有看见他的帕子。我有那么大工夫管这些事!今儿他又问我,他说我替他找着了,他还谢我呢。才在蘅芜苑门口说的,二爷也听见了,不是我撒谎。好二爷,你既拣了,给我罢。我看他拿什么谢我。’原来上月贾芸进来种树之时,便拣了一块罗帕,便知是所在园内的人失落的,……今听见红玉问坠儿,便知是红玉的,心内不胜喜幸。又见坠儿追索,心中早得了主意,便向袖内将自己的一块取了出来”),宝玉和黛玉其实是“一见如故”(“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固然是呼应着前文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其实也是说二人感觉亲切。
然而如果只是感觉亲切就成为情侣,这便是庸俗言情小说的写法了,《红楼梦》在前三十回之前,字里行间写了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发展。
首先是两个人有着非常相似的“心性”:
第十六回:“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面对自己亲生姐姐晋封这样的天大喜事,宝玉居然不能缓解心中的愁闷,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好友秦钟重病。这个少年的心中完全不知道富贵荣华为何物,只有纯真的情感。
同一回,“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珠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宝玉一定告诉她这是什么人所赠,但是,黛玉居然不假辞色地拒绝,并把为众人所倾慕的少年王爷称为“臭男人”,这个少女也绝对视权贵如浮云。
其次,宝黛的爱情不知不觉中诞生的,是日久生情的:
第五回“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第八回先是黛玉拈酸吃醋“‘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接着帮着宝玉对付奶妈李嬷嬷的管教“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临走的时候,宝玉的斗笠戴不上,“黛玉站在炕沿上道:‘罗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第十六回,贾琏送黛玉回南方奔父丧,带信给贾府上下,“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等到黛玉回到贾府,“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
二人的感情逐步形成。
然后,有眼力的读者会发觉,宝玉和黛玉的争吵,都是发生在三十回之前的。黛玉的小性儿和尖刻都是冲着宝玉去的——即便是第二十二回,因为史湘云说黛玉像小戏子,黛玉也是把对这句话的不满转化为对宝玉“笑了”的愤怒。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一段是他们爱情逐渐定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证我证”,互相印证着自己在对方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第五回的这一段,往往为粗心的读者所忽略,其实,这一段泛写了宝黛的爱情初期,俩人一点点走向自觉的过程。
少男少女的初恋,彼此有一个逐渐觉悟的过程,在觉悟的过程中,彼此不一致,缺少互相体谅的经验,就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第十八回中黛玉和宝玉的一次怄气就是因为黛玉误以为宝玉将自己给他的香囊给了小厮,而宝玉偏偏逗她不肯立刻说出,结果黛玉一怒剪了自己正在做的,并宣布“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等到知道了宝玉对自己的珍惜,黛玉“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可是此时的宝玉却又得理不让人,表现得不够贴心“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于是演变成了一场怄气。
在这个过程中,娇贵的大少爷宝玉和孤高的千金小姐黛玉都要逐渐学会爱情需要的放下身段隐忍和包容,甚至也要学会体谅女儿心和给爱人机会,于是“宝玉笑道:‘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一面仍拿起荷包来带上,黛玉伸手抢道:‘你说不要了,这会子又带上,我也替你怪臊的!’说着,‘嗤’的一声又笑了。宝玉道:‘好妹妹,明儿另替我作个香袋儿罢。’黛玉道:‘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这时宝黛的爱情和他们自己都成长了。
在这中间,宝黛还多次发生过类似的拌嘴,但是随着每一次的争吵,彼此之间对对方的感情就更确认一步,“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林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半日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宝玉笑道:‘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炮燥就脱了’”这样的场面屡屡发生,结果都是让二人更加明确彼此的心意。
宝黛连续几次比较激烈、比较集中的争吵发生在第二十六到三十回。原因看起来琐碎,都是吵嘴引起的,但是根本原因却十分重要,因为彼此需要确认对方是否和自己一样,准备以终身相期许。
第二十六到二十八回的争吵,是宝玉用《西厢记》中的话和黛玉开玩笑引起的。《西厢记》是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宝玉以此来玩笑,其实是暗示黛玉自己的感情,但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那样的时代观念里,自尊的黛玉不可能表现出公开的接受,于是说了要告诉家长的话。后来因为丫鬟犯懒不愿意给黛玉开门,引起黛玉的伤感和对宝玉是否对自己真心的猜疑。
这一误会的解决是,宝玉听见黛玉的《葬花吟》,向她剖白了自己“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天下所有有过爱情经历的人大约都听懂了这番话的意思:我不是有心伤害你的,只有你才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接着第二十九回,因为张道士说要给宝玉做媒,宝玉赌气不参加第二天的祈福活动了,去看因为不舒服也没去的黛玉,却被黛玉说“你只管看你的戏去”。这一次是黛玉不贴心了,宝玉因此而大怒,这一段的心理描写是整部作品中最无保留的一段爱情心理描写:
“心里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他也奚落起我来’因此心中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若是别人跟前,断不能动这肝火,只是林黛玉说了这话,倒比往日别人说这话不同,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说道:‘我白认得了你.罢了,罢了!’林黛玉听说,便冷笑了两声,‘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那里象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宝玉听了,便向前来直问到脸上:‘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林黛玉一时解不过这个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赌了几回咒,今儿你到底又准我一句。我便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林黛玉一闻此言,方想起上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着急,又是羞愧,便颤颤兢兢的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
这一次的毫无保留的灵魂碰撞,在外人看起来仍然是俩人在拌嘴,就是紫鹃和袭人恐怕也完全不知道俩人每句话中的含义。那些指责,那些控诉,那些赌气,都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密码,而这,才是情人之间吵架的本质:
为了要你对我好,所以我要生你的气;为了你不明白我为你好,所以我要生你的气!
第三十回,宝黛和好的一段,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宝玉笑着走近床来,道:‘妹妹身上可大好了?’林黛玉只顾拭泪,并不答应。宝玉因便挨在床沿上坐了,一面笑道:‘我知道妹妹不恼我。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倒象是咱们又拌了嘴的似的。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节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不如这会子,你要打要骂,凭着你怎么样,千万别不理我。’说着,又把‘好妹妹’叫了几万声。林黛玉心里原是再不理宝玉的,这会子见宝玉说别叫人知道他们拌了嘴就生分了似的这一句话,又可见得比人原亲近,因又撑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宝玉自知这话说的造次了,后悔不来,登时脸上红胀起来,低着头不敢则一声。幸而屋里没人。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檫眼泪。宝玉心里原有无限的心事,又兼说错了话,正自后悔,又见黛玉戳他一下,要说又说不出来,自叹自泣,因此自己也有所感,不觉滚下泪来。要用帕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檫。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拉了林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
宝玉的爱情法宝就是“笑”,无论黛玉怎样哭,他都笑嘻嘻的,气氛也就缓和了。而黛玉的一“戳”一“摔”的描写,被脂砚斋在批语中大加赞赏,这里确是情人间情趣的所在。
这一次宝黛和好之后,紧接着就是三十二回的“诉肺腑”了。为什么黛玉在那时对宝玉说“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就是因为在这之前的“你证我证”,都已经证明了。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黛玉接下去所有的忧愁不再是两人之间的感情,而是这感情的未来了!
可以这么说,《红楼梦》到第三十二回,宝黛的爱情已经彻底成熟了。
许多读者会遗憾于宝黛爱情没有结局,其实,这段爱情的结局早已昭示。且不说第五回的判词已经暗示,就是黛玉自己的心里其实也已经明白。而一段爱情,到了彼此心心相印的地步,难道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红楼梦》是一部写爱情的巅峰之作,它其实不仅写了宝黛的爱情,还写了很多爱情,只是宝黛爱情是最完整,最细致,最深入,最彻底,最纯粹,最经典的一个。在这个爱情的形成和成熟写完之后,这部作品还要通过其他的各种爱情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在爱情中的人性的揭示,只不过,那些,都是片鳞支羽式的展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