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字”华:“大”人之道

“大”字的演变过程

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以“大”字为例进行了解。在最初的形态中,它是一个张开手脚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随着时代的推移,甲骨文中的“大”逐渐瘦化了人头和肢体,变为线条化的形式。到了金文时期,又以肥笔写出,大致上恢复了人的形象。而在秦代小篆阶段,“大”字的形体已讹变为只见人头、手和特长的两脚,不再见到人的躯体。汉隶时期,字体从线条化演变为笔画化,人的两手已变成一横,头颈和双脚已变为一撇一捺。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楷书“大”字。

在语音方面,“大”原本读作“太”,并没有“太”字存在。六朝以前,“大”即是“太”,古音也读作“大”为“太”。例如“大守”、“大上”、“大后”等都是指“太守”、“太上”、“太后”。六朝以后才另造“太”,把“大”和“太”两字的形、音、义区别开来。

“大”的本义是在数量、面积、容积等方面与“小”相对的概念。后来,它才引申出“范围程度深广”、“年辈较长”和“再”等意义。同时,“大”还可以作为敬词来使用,例如“大作”、“大帅”等。

在中国文化中,“大”一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象征。从《道德经》到《易经》再到《大学》,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字的身影。在《大学》中,“大”更成为了一种修身达人的精神。那么,什么是“大人之学”?它是怎样的修身之道呢?

首先,“大人之学”强调的是诚信。在《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人之道”。诚信是一种处事之道,它不仅关乎个人的信誉,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只有诚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其次,“大人之学”还强调了自我修养。在《大学》中,“修身”是“大人之道”的第一步。只有自我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去关心家庭和社会。而自我修养则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大”的气质,即宽容和包容。只有宽容和包容,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接纳别人的不同,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人和谐相处。

最后,“大人之学”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责任。在《大学》中,“齐家”是“大人之道”的第二步。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单位,只有家庭和睦、和谐,才能让一个人更好地去关心和参与社会。而社会责任,则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大”的格局,即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利益中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人之学”是一种修身达人的精神,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诚信、自我修养和家庭责任,更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大”的气质,即宽容、包容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修身达人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成为真正的“大人”。

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格局,是一种境界,您的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谈一谈您的观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