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孩子,有一句话不得不说一下叫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我就先问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的起点?其实无论是家长给孩子找好的幼儿园、还是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等家长的所有努力都可以概括为让孩子拥有一份有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就是对他进行一种资产管理,既然是资产管理,就会有正资产和负资产。所谓输在起跑线其实就是孩子的人生资产中出现了致命的,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负资产。
我们给孩子不停的报班,用我们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积蓄用来换取孩子能够进入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中学大学的时候,我们可能只能达到一个效果,提高了孩子的认知类技能。但很多时候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最终事业有所成就的是非认知技能。
在众多的非认知技能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会被经常忽视的技能是社会兴趣,也叫社交兴趣。
所谓社会兴趣,就是对他人总是保持一种合作和建设性的姿态。对和他人的交往以及融入到一个群体当中有浓厚的兴趣。不仅对所爱的人、亲密的人有直接的感情,还对周围的,包括陌生人在内都有一种不抱有直接目的,不会因为某个直接原因而具有的那种感情。还有他对现有状况的认可和对未来状况乐观的憧憬,这些加起来才叫社会兴趣。
怎么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兴趣是否健全和充分呢,有三条标准可供参考
第一、合作: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常常想到的是跟别人合作;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保持一种习惯性地帮助他人的准备状态。
第二、给予: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直保持着“给多于取”的倾向和习惯,也就是说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生不等式,那就是让自己的给予大于自己的所得。
第三、共情:共情力表现为对他人的思想、感情、体验、希望给予理解的能力和愿望。就是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保持与人的共振而不是自说自话。
这三点加起来实际上还是只有一点,那就是给予大于索取。
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兴趣和愿望充分的话,他的幸福程度和事业成就远大于那些社会愿望不足的人。人际关系糟糕的人,很难有实质性的幸福,这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愿望,更是一种能力,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非认知技能。这跟人接受多高的教育关系不大,因为教育通常提供的是认知技能,而不是非认知技能。
所以衡量社会兴趣就三点:合作的愿望、给予的愿望和是否拥有共情力,这才是社交的本质。我们经常会认为社交就是认识不同的人,就是拿着手机扫不同人的微信,其实关键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记得你、多少人认可你。我们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合作、给予和共情,就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相反你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者你拥有的是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不等式,你的索取永远大于你的付出,那你就会迅速传递给别人一种冰凉的感觉,这就是每个人所散发出来的气场。
这种模式一旦固化下来,就会形成人生巨大的负资产。关键这笔负资产还有高额的利息,它会吞噬你整个的无形资产。所以如果在社会兴趣上输掉的话,你就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所以父母在考虑孩子教育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以上整理自吴伯凡的《伯凡.日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