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生活常态。一杯咖啡,一包烟,一台电脑,一部电影,几首歌,几场戏,时光流逝得让人毫无察觉,无需费尽心机地与时间作斗争,这本身既是一种消磨,也是一种享受。
刚入行的时候还年轻,感觉独处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儿,突然从公司辞职,创作任务也不算繁重,生活习惯发生重大转变,我从喋喋不休的话唠,变成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的闷棍,人生的价值感极大降低,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人类本是多疑的生物,需要别人认可才能不断强化自身存在感。离群索居的生活很难与人交流,也就得不到来自外界的正向反馈,即使在工作上,我写完一个剧本发给导演或投资人,对方都在挑毛病,鲜有人夸。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外出,一个人购物,寂寞的感觉像触手一样在房间蔓延,时间被抻得很长很慢,加之严重失眠,我有时午夜两三点,一个人漫步在无人街道,看影子被昏黄路灯拉长,会对着黑漆漆的楼群大吼。
我突然明白,这种心理状态极不正常,需尽快自救,找到自娱方法,避免被孤独打垮,否则早晚会疯掉。我进行自我动员,除了必要的编剧工作之外,又捡起十年前的个人爱好——写歌,写完后和搞音乐的哥们录单曲,发到各大音乐网站,得到一些正面反馈,极大缓解了内心不安。
我每天的生活也尽量规律化,避免过度沉迷社交软件和碎片化信息,听舒缓音乐,看有深度的电影,读经典文学作品,慢慢重建信心,摆脱独处造成的孤独情绪,克服对存在感的依赖。
随着年龄增长,我最终适应了独处生活,也就找到更多取悦自己的方法,看电影,听音乐,一个人到远处旅行,找空旷地带远足,甚至到菜市场观察人间百态,在陌生人的生活细节中发现乐趣,寻找创作灵感。
独处时间一长,我也染上了社交恐惧的毛病,物以类聚,生活中常接触到有社交恐惧症的朋友,有个年轻编剧害怕任何社交,喜欢独处,可一旦长时间独处,他又陷入不间断的自我怀疑。
他实在受不了孤独感的折磨,找我喝酒,问我怎么处理独处时的心理问题,我说,你哄自个儿开心就行了,尽量减少内耗,避免自我搏斗,一个人总与自己的内心搏斗,不管输赢,都会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既然如此,还不如与内心和解,转而与身体搏斗,比方说进行高强度运动,先把自己累趴下了,就没闲工夫自我纠结了。
他被我说服,到健身房办了卡,以运动消解内心的焦虑,效果还不错,很少再听他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据我观察,有的社恐症朋友以养花、养鱼、养小狗的方式打发独处时光也能增强自身存在感。
上面所说都是被动性独处,要么因为工作原因,要么因为心理困扰,不得不选择独处。有这种问题的朋友,得想方设法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最舒适的方式,尽可能地取悦自我,而不是对抗自我,时刻告诫自己,与自我的对抗毫无意义,还不如多关注一些外物,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独处不是生活的目的,它是一个自我隔绝的状态,无论是为了取悦自我,还是为了对抗自我,我们都应该想办法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要么培养一点个人爱好,要么像那些社恐症朋友一样,运动或者养点动植物,要么像小鹿一样,主动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最好还能利用独处时间学习一些技能和新的知识,摆脱孤独感和存在感低的困扰,切切实实地享受独处生活。
我们可以孤独地活,但也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因为我们明白,独处不是永远,我们终究要走出一方小天地,进入纷纭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