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最司空见惯而易忽略的的问题之一是:父母只是在“说”,而没有导向“做”。
经常有这样的场景:
妈妈:宝贝,你已经看两个小时电视了,伤害眼睛,去外面玩玩。孩子一动不动,妈妈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亲朋来了,妈妈:“说句话,别见不起人”。孩子噘噘嘴,没说话,妈妈无奈的摇摇头。
还有下面的抱怨语言,“勤快点行不行?又看电视呢,屋里这么脏了,也不知道收拾收拾”“又花钱?省着点行不行,不知道过日子,你看人家”……
父母从为孩子终生发展、为孩子终生幸福负责的愿望出发,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及早指出促其改正是对的,但方法措施上过于单一,只是说教,不遵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自然就不会产生多少教育效果。
从父母本身来讲,是想通过“说”来实现孩子“保护视力”、“待人接物有礼貌”等目的,把“说”完等同于教育完,这一次没效果,下次再“说”,父母在一遍遍“说”,孩子却几乎没怎么改变,离教育的目标——行为的改变相差很远。父母看见了,听到了,不“说”憋得慌,说了不管用,“说”多了不但不起正面作用,还产生逆反心理:你不让,我偏做。“说”的效果反而越来越糟。
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只关注了“说”,而没有导向“做”。
从完成时间上讲,俗话说:“说”着容易“做”着难。”“说”在几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动用的是嘴上的功夫,但“做”需要更长时间,克服许多困难,还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从实施主体上讲,“说”与“做”,不是同一个人,大人在“说”孩子在“做”。如换成孩子“说”,大人“做”,自然也有问题,例如:“爸爸,把烟戒掉行不?抽烟既害了你自己,又影响他人的身体健康”,爸爸听完了就真能把烟戒了吗?有这样一个对话:爸爸对儿子说,三国时周瑜像你这么大,都做了水军都督了,你看看你!儿子顶撞说,美国克林顿像你这么大都当总统了,你看看你!这样的对话大人自然觉得刺耳,但也说明了,父母不能随便拿起话就“说”,“做”与“说”可真不一样呢!
从理论上讲,“说”是认识层面,大人的“说”是大人的认识;“做”是实践层面,必须要孩子去做。对同样一个认识,由于孩子阅历浅,没有读万卷书,也没有行万里路,不可能达到大人认识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对“说”的认识只停留在肤浅层面,“说”的指导作用就淡化了,孩子即使当时照“做”了,感受的也只是皮毛,或者形式上暂时服从罢了。实践往往比认识要复杂的多,受主客观环境等受多重因素制约,再加上父母“言教身不传”,说完后,“做”的环节常常不了了之。
大多父母还未认识到,“说”只是开始,或许还没开始,“做”才是教育的目的,智慧的父母更导向孩子去“做”。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应该说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之途的真谛,许多事实充分告诉我们: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这说明,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说”效微乎其微,只有亲自参加动手去“做”,才能真正地理解。多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放心让孩子去实践,这样学习到的东西才是孩子自己掌握的。即“做”第一,看见第二,听第三。
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导向“做”呢?
一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价值观、幸福观。孩子从小到大,有其自身生长规律,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以道德品质、身体健康为基础,以习惯养成为主线,重在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基础打好了,将来的健康、快乐、幸福等都会水到渠成。目前家教中常见的是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切实际的成名、成家的教育目标,家长缺乏规则底线,放纵型、溺爱型家教屡见不鲜,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阶段的“霸权”式的严格要求,不断抱怨孩子,老找孩子缺点、求全责备的教育语言,对急于求成、短平快方式教育手段的热衷等等,这些严重阻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需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然后付诸实施。
二是父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内容的全面性和过程的连续性,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孩子的影响最大、最深、最久。孩子爱与善良的品德,常常是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感受到爱的体验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往往是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从绘本图书的亲子共读开始,慢慢养成的。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加上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染力,对孩子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孩子不仅看你怎么说,更看你怎么做。想要孩子有孝心,首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要关爱有加;想要孩子立志成才,自己要自强不息,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想让孩子喜欢阅读,自己要热爱学习,让家庭充满书香氛围。想让孩子对家庭产生责任感,自己就要从我做起,从营造干净、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开始,热爱劳动做家务,遇到事情不推诿,这种积极的态度就是对孩子产生责任感最好的教育,想要孩子改变,父母首先要改变。
三是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陪伴需要弄清哪些需要陪、哪些不需要陪,怎样陪伴?孩子需要的不是那种看守监控式的陪伴,而是从尊重孩子兴趣和特点出发,付出时间,投入精力和心血的真心陪伴,陪吃饭,配玩耍、陪说话......父母不能总把社交、应酬、升职、挣钱放在第一位,把时间和精力的边角料“施舍”给孩子。等到把钱“挣够”、“官”升到一定级别,再去“料理”孩子,恐怕为时已晚。殊不知,孩子成长不会等你,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宝贵“时机”,“问题孩子”会成为你心中永远的痛。高质量的陪伴,不是翻来覆去的“说”锻炼有多大好处,而是与孩子们一起走到阳光下,进入大自然,尊重孩子天性,利用其好玩的特点,奔跑、流汗,与蓝天、白云为伴,与森林、草地为伍,在玩与做中保护了视力,强健了体魄;高质量的陪伴,不是靠屡次“说”阅读的重要性,而是引导孩子离开电视、放下手机,平心静气,从一篇文章开始,从十分钟、二十分钟起步,在分分秒秒的陪伴中使孩子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高质量的陪伴,是在陪吃饭过程中使孩子学会了吃饭礼仪;是在陪说话中使孩子学会了更重要的“倾听”;是在玩耍中使孩子学会了规则与合作……久而久之,生活、学习各个点滴的积累,慢慢变大,从量变到质变。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恐怕就是这样吧!
总之,家庭教育,不只是“说”,更要导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