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的《故乡》,跟着鲁迅的脚步在脑海里构想一幅冬日江南水乡的场景,底色是灰色。
人长大以后重回故乡,是故乡但又不是小时候的那个故乡。闰土也不是当年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柄叉;三十年之后重逢眼前的闰土是这样的: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的通红……见面开口的第一句话是一声恭敬的“老爷……”身后藏着一个如当年小闰土般怕生的孩子。
改变的不止是一声恭敬的称呼,年少时一起共同的回忆也已在现实生活中走的太远,明明在脑海里十分清楚的影像见面之后却忽然模糊了,谈了些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
离开故乡,却已没有多少留恋。物是人非,他乡已是故乡。
中学读书时印象最深的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今日再读更喜欢这一整段连起来读: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